都来读 > 华唐 > 第0035章:温馨的小家

第0035章:温馨的小家


秦钺和红儿每人吃了两个大肉包子——实际上是秦钺吃了两个半,红儿吃了一个半,又喝了两碗免费的面汤溜溜缝,直到吃饱喝足了,才心满意足地离开了张全母子的面食店。

        回去的时候,秦钺又让红儿花了几枚铜钱给看菜园的老和尚买了一陶罐素酒。

        唐代的禁酒令发布于安史之乱之后,大唐中兴和大唐盛世时期是不禁酒的。那时候天下连年大丰收,家家粮米满仓,户户自酿米酒,所以我们在唐诗中经常能读到关于饮宴的诗篇。不过普通百姓喝的都是自酿的未经过滤和蒸馏的米酒,像李白经常喝的那种“斗酒十千”的上等美酒,普通老百姓是喝不起的。

        李白是谁?人家可是生于亿万富豪之家的大少爷,五花马千金裘,随便从身上解下一个价值不菲的玉佩就可以足吃足喝上一个月了,那可不是普通人能攀比得了的。

        看菜园的老和尚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据说是在法洪寺出家最早的一批和尚之一,因性子有些慢,又不喜诵佛念经,至今还是个尚未受满具足戒的老沙弥,庙里便让他到庙外管护菜园。佛教戒律分为基础的十戒和戒品俱全的具足戒,普通的沙弥僧只需要接受十戒,而比丘和比丘尼等高级僧人根据地位高低必须受持多达二三百项的具足戒。

        因种菜、锄地、浇地等苦力活都由庙里的火工道人和寺庙的依附民负责,老和尚每天就是巡视一下菜园,防止有人偷菜,防止鸟兽糟蹋,除了需要自己生火做饭,日子过得倒也十分清闲。

        见秦钺和红儿刚搬来第一天就给自己买酒喝,老和尚自然非常高兴,对秦钺道:“秦施主以后不用这么客气,我们以后就是邻居了,要吃菜的话,就到菜园子里来取,反正这么大的菜园子也不差你们这两个孩子的两张嘴。”

        从这以后,老和尚经常送一些瓜果蔬菜给秦钺他们,为了回报老和尚,秦钺他们也时不时地送些吃的喝的给老和尚,关系处得倒也十分融洽,不过这都是后话。

        从老和尚那里借了一个木盆,回到自己住的房子,秦钺从水井里打了些水,让红儿在房间里擦澡,他自己就在井台上用木桶洗了洗。因为正是盛夏时节,天气已经非常炎热,从井里提上来的水放一会就不那么凉了。

        秦钺一边洗澡,一边看着眼前的一切。

        家,是一个充满温馨的字眼,秦钺原来那个家远在一千三百年后,但他现在又有了一个温馨的小家。虽然这个家里没有爷爷,也没有爸爸妈妈,只有一个妹妹,但生活总要继续,人生也总要往前看,他决定好好生活下去。

        洗完澡,回到房里,秦钺见红儿也已经洗完了澡,穿着一身灰布旧僧衣,正坐在床沿上摆弄她那个养蟋蟀的竹筒。

        为了秦钺他们生活方便,首座和尚还让小沙弥智能给秦钺他们送来了一盏麻油灯。

        古代寺庙的大殿中一般都要燃一盏长明灯,灯油一般都是由香客添注或是有钱的大施主捐钱购买,所以法洪寺中并不缺灯油。长明灯的灯油并不是芝麻油,而是麻籽油。中国古代为了织布,大量种植苎麻、黄麻、火麻等各种麻类。麻油也可食用,而且闻上去很香,尤其是胡麻油,比芝麻油还香,所以也叫香油,往庙里捐钱也叫捐香油钱。

        看着红儿摆弄竹筒,秦钺也坐到自己的床上,有些好奇地问红儿道:“红妹,我咋没听到你的大将军叫过呢?”

        红儿把蟋蟀倒出来放在手上:“可能它是个哑巴吧!”

        “哈哈哈……”

        看见在红儿掌心里爬动的这只蟋蟀,秦钺一只手捂着肚子,笑得都快岔气了。

        红儿狐疑地看着秦钺:“三郎哥哥,你笑什么?”

        秦钺一边笑,一边指着红儿手里的蟋蟀道:“你的……这只大将军是个……是个母的,当然不会叫了!”

        “可你不是说它是公的吗?”

        “我怎么会把一只母促织当成公的?红妹,肯定是你听错了!”

        秦钺还想敷衍过去,可没想到红儿这回却认真了起来:“谁说我听错了?我记得清清楚楚,你送给我时就说它是公的,你还说屁股后面带刀的促织都是公的,还说它很威风,就像个大将军一样!”

        秦钺无言以对,看来这是以前那个秦钺说的。但他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因为即使是现代社会,很多不了解蝈蝈和蟋蟀等螽斯科或蟋蟀科昆虫的人通常也会把尾端有产卵器的蝈蝈和蟋蟀当成公的。

        “那是哥哥说错了,等哪天哥哥给你捉只会叫的公蟋蟀来玩儿。”

        “那这只母的我也要留着,养了这么长时间,我可舍不得把它扔了!”

        看来小姑娘是和她的“大将军”有感情了。

        秦钺好像忽然又想到了什么,问红儿道:“这长安城里能捉到蝈蝈吗?”

        “能啊,我昨天上午路过这里时,还听到旁边的菜地里有蝈蝈在叫呢!”

        “那我们明天去捉只蝈蝈来养,蝈蝈的叫声可比促织好听多了!”

        秦钺说的是对的,虽然蟋蟀和蝈蝈都都属于鸣虫,但大多数人养蟋蟀都是用来比赛斗蟋蟀的,真正想听虫叫的,那还得养蝈蝈,因为蝈蝈的鸣叫声可比蟋蟀响亮多了。

        靠在被子上和红儿说了一会话,秦钺感觉有些累,不知不觉之中便睡着了。

        刚刚睡着,便又开始做噩梦了,梦里的人物和场景依然在不断变换,一会是爷爷,一会是爸爸妈妈,一会是女友,一会又换成了一辆高速冲向自己的汽车,汽车依然在发出刺耳的刹车声和刺目的灯光……

        第二天,首座虚怀和尚派了几名火工道人来给秦钺他们修缮了门窗,还在屋檐下搭了一个小厦子,垒了一个青砖灶台,并且借了一口生铁锅给他们。

        有了锅灶,秦钺便和红儿去东市上买了一斗米半斗面回来,还买了些盐巴和菜籽油,另外还有几个粗瓷大碗和盘子,两人的小日子这就算红红火火的开张了。虽然这样的生活比不得秦钺前世的生活,但比起沿街乞讨朝不保夕的日子还是好了很多。

        买这些东西并没花多少钱,因为唐开元年间的物价很低,一斗米也不过二十几文钱。

        至于盐巴,因唐李一脉兴起于河东——也就是今天黄河以东的山西,河东自古就是盛产井盐的地方,唐初时就已有盐池十八区,盐井六十四所,食盐产量非常大。另外唐初沿海地区的民众也可煮海盐自由贩卖,官府并未对盐业课以重税——对食盐贸易单独课税还是安史之乱以后的事,再加上天下太平商路畅通,所以唐朝早中期的盐价还是非常便宜的。即便到了安史之乱前的天宝年间,一斗盐也不过十文钱,甚至两枚开元通宝就可以买到一大碗上好的大粒青盐。

        要说起来,这还得感谢老天,把秦钺带到了盛世的大唐,而且还是繁华富庶的大唐都城长安,如果老天把他发配到一个不毛之地,他还真不知道如何才能活下去。

        接下来的几天,秦钺和红儿并未上街乞讨,而是留在家中搜集了一些树枝和木棍把房前的那块空地用篱笆墙围成了一个小院。

        秦钺还去东市的旧货摊上用几文钱买了一张旧桌子和几个旧板凳回来,稍微修缮一下摆在正间里当家具用。秦钺原本想去街上捡几件旧家具回来,但在大街上转了好几圈连个破板凳都没捡到。最后秦钺才弄明白,因为古代根本就没有暖气和煤气,长安城里的人家做饭和取暖都是用木柴和木炭,就连有钱人家都建有柴房,在大街上你根本就不可能捡到旧家具。

        为了乘凉方便,秦钺又去法洪寺里找来几块旧木板,在院子里那棵大银杏树下搭了一个方桌和两个条凳作为乘凉的地方,这样炎热的天气里就不用在闷热的房间里吃饭了。

        秦钺家里以前是开红木家具厂的,虽然他没亲自干过活,但因为见的多了,修理些破桌椅对他来说还算不上是什么高科技的东西。

        经过一番修饰,秦钺和红儿的这个小家总算有了些模样。

        当然秦钺也不是个小气之人,主动请首座虚怀、看菜园的老和尚、小沙弥智能等人到家中吃了顿斋饭。虽然唐朝的和尚待遇很高,每天都能在斋堂吃到不错的斋饭,但像法洪寺这种相对正规的寺庙,即使是素酒和尚们平日里也是不能随便饮用的,能来秦钺家中喝顿素酒,和尚们自然也都很高兴。

        因为秦钺对庙里的和尚一直以礼相待,和尚们对秦钺也很友好。

        正是因为和住持以及首座和尚关系处的不错,有时候虚谷和虚怀也会派小沙弥智能给秦钺他们送些馒头、水果等香客摆案的供品来,算是对他们的周济。

        此一时彼一时,自从从师父那里知道秦钺是个饱学之士,甚至还有可能是佛陀转世后,如今的小沙弥智能也已经不再像以前一样看不起秦钺他们了,没事时还经常跑到秦钺家里玩耍,因为年纪不相上下,三个少年人倒也能玩到一起。

        虚谷老和尚也到秦钺家中来过一次,但也只是喝喝茶聊聊家常,并未再说什么佛论什么禅。这主要还是秦钺的原因,因为他不是和尚,也不想和老和尚讨论什么佛学,他觉得这些东西对他眼前的生活并不会产生任何直接的帮助。

        虚谷倒也知趣儿,并未过多地来打扰秦钺和红儿的生活,毕竟僧俗有别,何况秦钺越是如此,越让老和尚觉得他不是个凡人。

        这期间张全和他母亲也来过两次,每次都会给秦钺和红儿带些卖剩的蒸饼等吃食来。

        张全今年也只有十七岁,虽然小时候只在村里的学堂中上过两年学,读过的书不是很多,但却是个性格特别稳重的少年人,平时话也不多,虽然说不上喜欢,但秦钺也并不讨厌他。

        【未完待续】

        ;


  https://www.dldwx.cc/xs/63022/32331314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dldwx.cc。都来读手机版阅读网址:m.dld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