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 > 孔子读本 > 118 说儒

118 说儒


118说儒

        数月来,孔子因连遭不幸,一直没有朝见哀公。哀公知孔子心情,也无怪罪这意,只是他很想与孔子一起叙谈,领教一番道理。冉求于是领命来见孔子,转告了哀公欲召见的意思。孔子也觉得应该去拜见国君了,于是更衣上车,由冉求驾车直奔宫殿。行君臣之礼后,孔子与哀公并坐叙谈。

        哀公问:“先生今日的穿戴异乎寻常用,不适是否就是人们所说的儒服?”

        孔子回答说:“我小时候住在鲁国,穿的是大袖子的衣服,长大后住在宋国,戴孝的是章甫的帽子,我只听说过:君子的学问要渊博,穿戴要入乡随俗,并不知道什么是儒服。如果国君觉得我是个儒者而穿戴又有自己的特色彩,那说它是儒服也未尝不可。”

        哀公问:“先生是当今最大的儒者,而且劝子夏说‘女为君子儒,勿为小人儒’。请问先生,什么是君子儒呢?”

        孔子回答说:“君子儒,是谋道者,重在明道济世;小人儒是谋食者,重在取自身之利。如果把子路的果敢精神,子贡的宽大胸怀和冉求的多才多艺结合起来,那就是个行道救世的大才,也就是我所说的君子孺了。”

        哀公问:“先生说到冉求和子路,使我想起了一件事,就是季氏将伐颛臾时,作为季氏的家臣总管的冉求和子路,事先将此事向先生汇报,并请求指教。由此使我想到,先生和弟子之间,除了师生关系外,是否还有主从关系?”

        孔子回答说:“国君提出这个问题,不无根据。我和弟子们,得意时在一起,困难时也在一起,特别在周游列国期间,屡陷危境,大家都能同心同德,共渡难关,如果没有一定的组织,是不会办到这一点的。大凡一个群体,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要求,有一定的组织和原则,有各种活动的仪式,有自己的服装,有自己的钱财,我们有共同追求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建立在一个不违反礼教规定,但又经过改良的仁道社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广招门徒,培养了七十二贤人,又让他们分工负责,辗转授业,形成了一支人数达三千的队伍,我让有不同特长的出类拔萃的弟子分工负责,如让子路负责总务工作,让冉求负责财务工作,让子贡负责外交事务等。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还劝弟子们去从政,并推荐不少弟子当了官。如子游为卫国薄大夫等。这个群体有一定的纪律和原则,遵守它,受到称赞,违反它,则受到处罚。如冉求帮助季氏聚敛财富,背叛本门宗旨,我就号台弟子鸣鼓而攻之一。子路让百姓挖沟,用自己私人的小米做饭给挖沟者吃,是越礼的做法,我就派人去把子路的饭罐子砸了。”

        孔子继续说:“我的弟子,从国籍上看,来自鲁卫,齐,陈,宋,楚等不同的国家;从身份上看,贵者,贱者,贫者,富者均有。他们在儒者群体中地位的高低,完全是按照其实际才能安排的,与血缘年龄无关。因此,可以说,儒者群体是一个超越了帮国,冲破了家族血绷关系而建立起来的新社会群体。”

        哀公问:“那儒者的使命是以呢?”

        孔子回答说:“儒者的使命有二;一是宣扬道德教化,二是充当执政者的参谋,我说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就是说,天下有地就出来估,天下无道时,就归隐,独善其身。各国当政者在制定政策时,经常询问我,听听我的意见。有的他们听了,有的则没有听;没有听,我也不勉强他们。我们儒者,是一个从事道德教化的,当政者的幕僚群体。”

        哀公问:“儒者的主要建树是什么呢?”

        孔子回答说:“我认为主要建树,是构筑了一个如何做人的学说。在人类的生活中,有三大类予盾:一是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儒者对于这些矛盾都有自己的理解,都有自己的态度,都有自己解决的办法。对于人类与自然的予盾,其解办法是‘顺天命‘,对于个人和社会的矛盾,其解决办法是‘仁’和‘礼’的统一,对于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予看,其解决办法是‘忠恕’之道。儒者对于矛盾的态度,是调和,折中。它总的理解是,认为整个宇宙本来是一个大和谐,人与天地之间应该是‘和’的关系。个人与个人之间,也应该是‘和’的关系。我们的这个看法,有人可能赞成,也有人可能不赞成或不完全赞成,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这旨言之有理的,要超越它,或否定它,都必须经过它!”哀公听了孔子这番宏论后,连声赞曰:“圣哲圣哲!真是一位圣哲啊!”


  https://www.dldwx.cc/xs/26401/14146469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dldwx.cc。都来读手机版阅读网址:m.dld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