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 > 第九章智座山虎 > 第四十五章功过张孝纯

第四十五章功过张孝纯


上一回书说道,伪齐右丞相张柬和刘豫的关系。历史上介绍张柬的资料很少,只说他继承其父张邵的伯爵之位,官至通直郎1也就是所说郡倅。他勇力过人,曾经徒手与猛兽搏斗,最后官至辅国将军,死于淮水。仅此而已。也许是和刘豫一起害死关胜,才被绑在一起的,所以说二人臭味相投,关系特殊。

        再说双刀将李成因自恃清高而看不起孔彦舟,结果被这个小人终于找到机会给算计了一回。李成因此负气,只带五千人马南下攻打宋朝,先是兵败平阴,再请好友徐文出马,绕道偷袭清河,想南北夹击,使宋军鱼腹背受敌。计策确实不错,可是没想到他这些小伎俩被军师麻英才识破,反被人家利用,败中取胜。让李成、徐文损兵折将,清河城得而复失。

        两人商量一下,如何能咽不下这口恶气,于是一纸书信,上呈到伪皇帝刘豫手中,要求朝廷增兵添将,马踏东平府,牧野青州城。若不取胜,誓不还朝。可是刘豫有点儿心中画魂儿,孔彦舟领着几千人马一败涂地,并不奇怪。可这李成、徐文,乃是我朝有名的上将,竟也败得如此凄惨!他宋朝有什么能人异世如此厉害?眼前只能问一下这姓孔的。而对于孔彦舟来讲却是正中下怀,心想你李成,徐文败得越惨越好,也显得孔某并非草包,所以他未添半句好言,反劝刘豫”不如休兵罢战,待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再图用兵不迟。”

        刘豫拿不定主意,又问丞相张孝纯,张孝纯也说,”现在各地都需要调兵遣将,不如按孔将军所说,”带来年再重整旗鼓,南下攻打东平。”

        要说孔彦舟不让发兵,是出于嫉妒,我不好,你李成也别想好过。而张孝纯说,无兵可调又是为何,若说此事,也是一言难尽,我们得从头说起!

        张孝纯生年不详,逝于公元一一四四年,字永锡,腾阳人2,北宋时期官居河东宣抚使,太原知府。

        宋朝靖康年间,是南宋和北宋的分水岭。大厦将倾之际,张孝纯的忠奸善恶之举,让后人多有争议。

        宣和七年,公元一一二五年十月,金兵分两路南下攻宋,东路由斡离不率领,从平洲向中原挺进。西路由宗翰出云中3,兵锋直指并州4。

        此时,北宋的枢密使童贯正在河东的太原。因收买幽燕之地有功,被封为广阳郡王。枢密使是掌管全国军事的最高长官。此次正奉命宣抚河北,燕山等地。在前方正好遇到金兵入侵,童贯作为最高军事长官,理应担负起指挥抗战的职责。

        可是金国的使者却提出蛮横无理的要求,将河东,河北之地无条件割让给他们。童贯即不敢拒绝,也不敢答应,只是思谋着尽早逃离太原前线。知府张孝纯不无讥讽地说,”金人毁约弃盟,您作为最高军事长官,当令天下之兵,全力抗金,支持太原。今天你只想弃城而去,是想把整个河东地区送给敌人吗?若河东不保,奈何整个北方都将陷入敌手。”(文言文翻译)

        童贯恼羞成怒,”我是宣抚使,守土不是我的职责。我留下来指挥打仗,要你们这些地方官干什么?”

        张孝纯并没有因为童贯的位高权重而畏缩不前,他不卑不亢的回答说,”平生童太师作几许威望,及临事则蓄缩畏慑,奉头鼠窜,有何面目复见天子呼?”

        童贯被金人吓破了胆,几句讥讽怎能让他改变主意,仍然是连夜逃走!

        现在的太原知府张孝纯是城内的最高长官,在巡抚司统治官王禀的协助下,带领太原军民顽强的抵抗了敌人的几次攻势,一轮又一轮的强力进攻。让金兵动用了他们能使用上的所有手段,如云梯,抛石车等都派上用场,最后把附近河道里的大石头都已经用尽,但是仍然无法攻破城池。强攻不行,金军西路统帅宗翰改变策略,将太原城团团包围,切断所有对外通道。

        从战略层面上讲,宋军若守住了太原,也就挡住了西路金兵南下之路,这是宋朝抵御金人的第一道屏障,张孝纯相信朝廷一定知其重要性,也会派兵相救的。

        可软弱无能的朝廷的确也派出了几支援军,当时军队内部矛盾重重,相互扯皮的事件屡有发生,使得战斗力非常孱弱,很快就被金兵打得大败而逃。宋钦宗无奈,最后决定割地求和,放弃太原,中山,河间三镇,这等于放弃了黄河以北的所有土地,并且首都汴梁再也没有防守异族进攻的壁垒。等于大门洞开。

        张孝纯抗旨不遵,拒绝放弃太原诚,后来又坚持了九个多月的时间,他们把粮食吃完了,杀战马以为军粮,战马吃完了,又用盔甲武器的牛皮和一些树叶树皮来充饥。守城者伤亡过半,而且已经虚弱不堪。靖康元年,太原失守,王禀父子战死,张孝纯被俘,押往云中。

        被俘期间,张孝纯一直囚禁在云中,按当时的情况,两国有达成和平协议的可能性,他心存两国一定能够和好,有被放回故国的念想,没有想到北宋的形势急转之下。

        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年二月,丙寅日三月二十,北宋正式宣告灭亡。包括徽钦二帝在内的皇亲国戚,王公大臣,宫女嫔妃以及所有在京官员数千人,被押往北国。张孝纯的震惊可想而知。他的好友张叔夜在过白沟时,在原宋金两国交界处,自缢殉国。张孝纯特做两首诗以吊念故友,其中一首是;

        季世遭奇祸,烦冤痛可论。

        交情伤死别,亲属恸遗言。

        空向还家梦,难招去国魂。

        一朝成千古,斜日下平原。

        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读出张孝纯的绝望和无奈,回家竟成了空想。

        当初没有一死报国,而今再回头,已是两世为人。一招失节,万劫不复。此时他已经知道了自己注定的未来,别无选择。

        建炎四年七月二号,金朝在山东地区扶持了一个伪政府大齐,册封刘豫为皇帝。

        此时,徘徊在绝望边缘的张孝纯同意了金兵的要求,出任伪齐丞相。他走出监狱,结束了四年的囚徒生活。宗翰派人从云中把张孝纯送往大齐的首都。还有一种说法,完颜宗翰把张孝纯骗到刘豫处威胁说,”若不同意,就把你押往金国坐一辈子牢。”张孝纯知道已经走到这一步,无话可说,从而就犯。

        巧合的是,张孝纯的好友王衣也在寻找他的下落。在保卫太原之战中,张孝纯表现出的忠勇,给高宗赵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委托了王衣寻找张孝纯,希望他能回到南宋为官,可惜却晚了一步。

        当时与张孝纯相同处境的官员很多,许多人一开始就投降了。当然,也有坚贞不屈的,如承务郎阎琦,私藏宋朝宗室被处死。刘豫招募迪功郎王宠,而王宠根本不予理睬。招文林郎李吉吉,尉氏县令姚邦基等皆弃官而去。洪浩不做伪官被流放到浩冷山,如此还有很多。

        张孝纯虽然做了伪齐的官员,但他并没有忘记宋朝,在处理公务时,总是悄悄的偏向南宋。

        金人俘虏了进士薛筇,将它交给刘豫,但薛筇见到伪皇帝刘豫说,”筇勉豫,早图反正,庶或全宗,孰与他日并妻子磔于东市?(音杰,一种分裂肢体的酷刑)

        气得刘豫火冒三丈,要杀薛筇,被张孝纯劝阻。后来伪齐要攻打南宋,准备停止海上贸易,也被张孝纯巧妙化解;

        九月,豫罢沿海互市,张孝纯谓豫曰,”闻南人治舟,一旦乘风北济,将不利于我。”豫惧,故罢之。

        张孝纯还将伪齐对大宋不利的计划通过秘密渠道交给南宋。天会十五年,公元一一三七年,金朝废除伪齐,将刘豫迁居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境内)张孝纯改任卞京行台左丞相。又成了金国官员。

        宣统二年,公元一一四二年,南宋向金求和成功,借机将在京为官的原宋朝官员,包括张孝纯的家属索要回来,张孝纯与家人团聚,一年后,致事归乡,一一四四年离开人世,时年七十多岁。

        从抗旨不尊的抗金英雄到金国官员,作为一个传统文人,违背了他一直以来接受忠君爱国的传统思想。但在内心,他的确不能忘怀故国家乡,于是用自己的方式为故国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儿。他的变节或许与那些卖国求荣的奸人有所不同,而是为了心有不甘。他遵从本心行事,想苟全性命,将有所为,奈何宋朝积弱己久,形势急转直下,半点不由人。

        然而,一失足成千古恨。张孝纯的人生反转,自有诸多的客观原因。留给后人的更多的不是指责,而是疑惑和叹息与无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不是怕死,要不然就不会坚守太原十月之久。但他家乡山东藤县为了纪念他,修建了”张阁老望林台”,成为滕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后来政府在薛河上修水库,对其进行抢救性挖掘,足见当地人民对他的评价还是公平公正的。

        而我们作为本书的作者和读者,也应该根据历史的特定环境,客观公正的评价一个人。我想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关于张孝纯年青时的故事,有必要向看官们介绍一下。

        张孝纯自小家境贫寒,是那种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苦日子,但是他从小就聪明伶俐,而且读书刻苦。这件事被他家邻居知道后很是欣赏,邻居家境虽然不算太好,可比他们老张家要强上许多。吉家见小孩儿读书如此用功,以后一定是个出类拔萃的人才,不忍心就此埋没。就跟老张家商量说,让张孝纯到自己家来读书,一功费用由他们承担,老张家人自然乐意。在这段刻苦读书的几年时间里,她和吉家的大女儿逐渐在相处中产生了爱情,后来顺理成章的定了亲。

        果然,皇天不负苦心人,张孝纯经过多年努力,终于考中了进士。不但光宗耀祖,也成很多美女追逐的目标。有的甚至主动送上门来,有看中张孝纯青年才俊的,也有人看中他为人忠厚的。结果被张孝纯一概拒绝。他的理由很简单,我已经订婚。只此一句话,比那些中了进士就洋洋自得,甚至不惜贪图富贵,欺君罔上做了陈世美的人要强上百倍。

        张孝纯回乡之后,立即按照以前的约定娶了吉家的大女儿,他衣锦还乡,不贪图富贵的故事也迅速成为一段佳话,在当地广为流传。可惜造化弄人,两人结婚没几年,张孝纯的妻子就病逝了。此时的张孝纯已经当上了伪齐的丞相,上门提亲的人踏破了门槛。就在大家认为他会借此机会找个门当户对的老婆时,他的举动令人吃惊,他再一次跑到吉家,要娶吉家二女儿再续姻缘。而面对这一要求,老吉头更是为难了,二女儿眼睛看不见,自己家里又穷,压根儿就配不上他。可张孝纯不在乎这些,在他一再坚持下,老吉家终于同意了。

        张孝纯把吉家二女儿娶过来之后,并没有因为眼睛看不见而歧视她,反而处处珍惜,两人的日子过的很是美满,不知道是不是吉家二女儿命薄,还是张孝纯荒妻,没几年老二也撒手而去。张孝纯正在伤心的时候,老吉头又来了,而且话语更加直接了当,老头说愿意把三女儿也嫁给他。

        这一次是张孝纯犹豫了,他不是看不起老吉家三女儿,而是觉得自己年龄大,怕耽误了人家姑娘的青春。以前是为了报答老吉家的恩情,才摆出诚意。老吉头怎么能不知道呢?于是在他的一再坚持下,张孝纯再次续弦,三次婚姻始终和吉家捆在一起,就因为他们家曾经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这样的故事在古代三妻四妾盛行的年代并不多见,直到今天依然感动着许多人,窺其一点而知其人品。可见他的家乡并不是因为出了个大官或为家乡做了什么贡献,或带来什么实际利益而纪念他。而是其人格魅力所在。但是人非圣贤,能在走出一步臭棋之后仍然不忘初衷,而去努力弥补过失才是难能可贵的。

        1通直朗,宋朝官称,为从六品武官。

        2腾阳,今山东省腾州市,羊庄镇北台村。

        3云中,今山西省大同市。

        4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


  https://www.dldwx.cc/xs/64294428/1567457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dldwx.cc。都来读手机版阅读网址:m.dld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