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 > 雾里寻茶 > 30.窑口

30.窑口


第二天早上我先起来收拾好了东西,自己也整理一番,平时披在肩膀上的头发我已经扎了一个马尾辫。精神面貌看起来好了很多。我打算要开始一个崭新的人生,就必须要有一个新的状态。三明治看见我这样反而松了一口气,我知道她心里一定也非常害怕我逃避。这种事情逃避必然是一个好方法,但是该来的总会自己来,所以逃避只是一个缩头抱脚的笨办法。不如找出对方给他迎头痛击。我们坐巴士到了一个农村里面,空气清新自然,路两边都是黄灿灿的油菜花,树叶随风摆动。阳光照在脸上暖暖和和的。上次和李浩也是去农村,这次和三明治出行的地方也是农村。感觉完全不一样。这种好风景一扫我心中阴霾。吹着风、看着花,暂时可以忘记这些烦心事。和三明治呆在一起一段时间果然有些被她传染这种脑部欠缺沟壑的疾病。不过这样也挺好的。可以暂时缓解一下疲劳的神经。三明治一路上没有打搅我。大巴到了终点,我们下了车,是一个小村口。“这里了么?”我指着村子里面问三明治。“不是,我们还有一段路,没有车需要走上去。”三明治眼神有点飘忽。我以为只是一段路,但明显我忽视了三明治当时飘忽的眼神。我们绕过了整个村子,然后翻过了一座大山之后已经夜深了。一路上我没有说话,只想着快点到,三明治也累得有些虚脱。走着走着就由她带领我变成了我带领她。当我们看见一片建好的临时账房的时候,我才摆摆手让三明治跑快两步。三明治朝我点点头。我们终于到了。“你们上次来的时候也这么辛苦?”我忍不住的问了一句。“不是……上次……来的时候,我们有车绕进来,我出去的时候也是单位有车开出去的。”三明治上气不接下气的说。“你怎么不早说。”我如果有力气,就气愤的跳起来了。“在车上,我一路上都在睡觉,我看地图没感觉多远。”三明治迟疑了很久,有点不好意思。碰见了这个姑娘,我还能有什么脾气。三明治简单和其他人介绍了一下我,就说我是她新来的助手。大家不认识我,但也都表示欢迎。他们都来自不同的单位和地点,之前谁也不认识谁。三明治在这里也属于一个小头头,所以有个助手也很平常。稍事休息之后,她就带我到了她的办公区域。我没有见过三明治正儿八经的样子,每次都是二货一样的神态。所以一到这个办公室还有点不适应。房间里面两个文件柜,里面都是大宗的文件簿,桌面上有一台待机的笔记本旁边摊了很多照片和图纸,大部分东西,三明治已经给我看过了,就是一个项目大的框架,这里很多东西都在挖掘中,所以不会有太多的信息。唯一只有一件东西我觉得可能是三明治的,就是她桌上的咖啡杯。那是一个哆啦A梦造型的杯子。三明治给我拿了一个凳子,让我坐下。然后打开笔记本,快速的找到一个文件夹,点击开之后里面有个隐藏文件。她一打开,我就知道我来对了地方。照片是一个土堆被挖开的样子,然后旁边聚拢了很多人。一看就是那个找到玉的土堆,这个照片应该是他们的工作手记一类的东西。但是当她把照片尺寸调整大之后。我发现了人群中有一双手和别人都不一样,那个人一只手缠了一大块纱布,我想着应该就是那个找到玉的小工,但另一只手布满红疙瘩。我看见这种景象不由得吃惊。“那个小工呢?”我指着照片问三明治。“当我看见照片再去找人的时候,已经找不到了,他们组长说那个人是个临时工,当天因为流血过多就回去了,周围也没有人知道那个人是谁?”这里一般都是村里招的小临时工,大家应该都互相认识,但是也不排除有外乡人会来赚个外快。都是毛头小伙,借个烟说个话就混熟了,而且农村人本来就不太讲究,所以皮肤都不太好,红疙瘩这种人混在人群中,不是很容易被人当成异类。但是红疙瘩是个中年男人,这个小工是个年轻人。这就怪了。“我正是看见了这张照片,所以给连公子打了电话,我觉得关于这个玉,可能他可以给我一些信息。我觉得不管那个人是谁,都和老跟踪你的那个红疙瘩有点关系,所以为了不让你想太多,我本来是不打算告诉你的。没想到连公子通知了你。”三明治看着我。“明天带我去窑口看看吧。”我说完就回去睡觉了。今天走了一天,累的要死。又碰见了这个红疙瘩,可能我是当之无愧的皮肤病之友了。第二天如约而至,开始看图我没觉得这个窑口有什么特别之处。到了实地我算是惊叹了。天亮了,我可以看清楚周围,周围都是树木郁郁葱葱,窑址应该规模很大,因为很多地方的树都是现砍的堆在一边,看起来完整的窑址还没有显现出来,而且从树的年轮上面可以看出来,这个地方建这个窑口时间已经不短了。有几个窑炉已经被挖出来了,从布局上看应该是龙窑。龙窑也称蛇窑、蜈蚣窑,根据形状来命名的,远看像一个长长的土包,弯弯曲曲像一排龙骨。龙窑一般分布在长江以南,江西、福建这一代。根据地形依山而建,属于中华民族最早的窑口形状,始于商代。最长的龙窑可以达到八十多米。在早期的瓷器烧制上龙窑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现在熟悉的青瓷、黑釉盏最开始都是用这种窑炉烧制的。这个窑体是倾斜的所以窑口自己就是烟囱,窑头入火,烧制品按顺序摆放推入,温度逐渐后移,这种窑口升温慢降温慢,可以有效防止漏气、吸气的现象。而且建筑成本低,头尾窄,中间宽,不需要严格的尺寸。使用松木等柴薪料烧制,在木柴量大南方,历史上是很受欢迎。唯一的缺点就是入窑出窑是很麻烦,费时费力,并且因为体型所限制,无法烧制大型的器具。但是鉴于这种窑体的产量巨大,就一直流传下来了。如果硬要分的话这个应该属于南派的窑体结构,根据地域、环境、能源的不同北方的窑口多是馒头窑,和龙窑区别很大。馒头窑一般是用煤炭等这种不可再生资源来烧制的,但因为北方煤多,而且馒头窑可以改善龙窑的升温慢、降温慢的缺点、还可以烧制大型器具,所以很受北方人民喜爱。个人认为也许是北方人民普遍食量都比较大,盆盆碗碗的也都相对需求大一点,所以馒头窑在北方颠覆了龙窑的地位,只是个人随意猜测一下。当然这些都有点扯远了,这次我看见的只有龙窑。我看了半天,很快发现了一个让我不能理解的地方。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三明治,三明治说这个问题她们也没有想明白,只是暂时记录在案,希望跟随挖掘的深入,可以找到答案。一般来说,建设一个窑口必须满足三大条件。第一是依山而建,方便取材,一个是器具的材料,高岭土烧制的东西最好,易成型、耐使用;而是第二个原因就是第二大条件,能源充足,可以保证烧窑的材料不会间断,当时建一个窑也算是一项人民福利改善措施,花的钱也不是一点点,三两天断烧了,吃饭没碗,装水没缸,人民一定要投诉的。第三点,最重要,是方便运输。烧好的瓷器在当时是很金贵的。可以不夸张的说一百个成品里面能挑出一个完美的都是一件幸运之事了。清朝乾隆有个段子,自己喝茶的盖碗打了个盖子。于是命宫里掌管茶事的头去烧制一个。乾隆深知烧制一个东西不容易,所以就只发个折子只要一个盖子就可以了。这个小官即使看着这样的折子也是头疼。万岁爷要的东西那不得千挑万选啊。时间又紧,找了几个窑口连夜赶制了几百件也没有一个合适的,最后时间到了没办法只能找一个他觉得是最好的交差。可是乾隆拿过来一看,还是把他给革了职,为什么呢?盖子有些不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两个道理,上级的要求总是无法满足。另一个就说明了瓷器的精贵了。三明治带我来的这个窑口,三个条件里面,前两个条件都百分之百满足,唯独最关键的一点交通上,太难办到。按照当时的情况,与其说太难办到,不如说无法达到。这里四周根本没有路。几座山把这里全部挡住。这里就是想洼地一样的地方。这个窑口这么大,烧的瓷器运不出去?难道全部埋了起来。我实在无法理解这个窑口的作用了。

        发个百度图龙窑外观就是这样的


  https://www.dldwx.cc/xs/63892/32345420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dldwx.cc。都来读手机版阅读网址:m.dld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