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 > 天道酬勤 > 悠悠大公桥(130)

悠悠大公桥(130)


悠悠大公桥(130)

        ▲上世纪三十年代洋码头分布图

        如果说“川盐济鄂”带来了宜昌城“四关八码头”的繁荣,从而提升了宜昌在长江这条黄金水道上的重要地位;西方国家正因为敏锐地注视到这一点,才在谈判中迫使清廷答应将这座据大海最远、据内地最近的城市对外开放。而1876年的宜昌开埠,不仅仅导致这座城市的框架翻越厚厚的城墙,扩展成城外的新商埠区,也使得宜昌码头发生了颠覆以往的变化。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为了拓展城市骨架,也为了发展宜昌经济,民国政府新成立的宜昌商埠工程局决定在大南门、通惠门外东南2公里以内、总共4。65平方公里的区域修建20条道路。其中纵向干道8条,横向道路12条。当年始筑近代马路通惠路和一马路、二马路等道路,宽17米,至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又先后修筑了中山路、怀远路、隆中路、福绥路、云集路(今云集路中段)等道路。同时还修建了光前街、富裕街、培心里、强华里等街巷。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宜昌建设委员会成立后,根据形式的需求和机动船舶停靠的条件,又制定了新的城市规划。从民国十九年(1930年)12月开始,全部拆除了宜昌城墙,在其基础上修建了环城东路、环城北路、环城西路(后并入沿江大道)和环城南路等四条环绕古城的道路。次年又修通大公路(一马路至天官桥溪口),建成大公桥,并填南湖修建了康庄路。此后,还修建了新河街(后改名复兴路,为现在沿江大道胜利三路至胜利二路之间路段),并向东延伸至美孚油栈(现在胜利一路一带)。并在一马路到大公桥沿江一带修建了纵横交错的街巷。

        到了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促成了宜昌的开埠,随着水上轮船运输业务的发展,新建码头从大南门沿江向下延伸至大公桥及万寿桥江岸一带。由于这一带江边矗立的高楼都是“洋楼”,江边停泊的都是“洋船”,所起卸搬运的又都是“洋货”,因此人们也就将这一代称之为“洋码头”。

        伴随开埠深入,新商埠区新建码头已达20多座,沿长江往下的三马路(现在的陶珠路)到大公路、新河街(现在的胜利二路附近)就有了招商局、二马路、大阪洋行、日清公司、隆茂洋行、邮局、聚福洋行、普济医院、一马路、一马路下、大碑巷、内地会、三北宜昌分公司、三北台子、川江公司、验关房和盐局码头。码头多为石砌梯坎。其中,一马路口兼作渡江码头,验关房和盐局为专业码头,其他均为轮船客货码头。

        由于大公路到下铁路坝之间的江边为良好的轮船泊位,所以从上世纪二十年代以后,继美孚、亚西亚之后,美国德士古洋行也于1928年在大公桥江边下首江边(现在市中医院附近)修建油池。后来招商局码头也移至这一带;民生公司也在这一带建码头,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一带码头工人达4000千余人,加上航运船员、木船、驳船驾长、水手更是多达万众余。就在一马路以下、大公桥以上、汉宜公路以南,形成了一个方圆数里新的居民区。


  https://www.dldwx.cc/xs/44234503/1409886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dldwx.cc。都来读手机版阅读网址:m.dld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