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 > 三国:谁让他做谋士的? > 第353章 打一辈子仗,没见过这情况!

第353章 打一辈子仗,没见过这情况!


南临县的主人是刘协,但实际上人们认为的父母青天一定是张韩。
百姓几乎都知道,张韩心善,见不得吃不饱饭的穷人,所以能进南临山的,基本上都是已有田土收成的百姓,每年的粮食收成都有结余,还能卖出去换成钱财。
这是能进南临县为居民的基本条件,换句话说,南临县的屯民,都不算在百姓范畴之内,他们是登记在军籍册中,立功换身份的。
而这上万百姓没有粮食之忧,自然而然就能有余钱做商贩,商贩的生意多了,钱财也就更多。
除了这些之外,在两年半之前设南临县的时候,张韩曾经将已经快要废弃的五铢钱大量收集到县内,商户可以流通。
现在牙行的商品,更是可以用五铢钱来换取,这样一来,暂时就可以把五铢钱的效力再拉回来。
比如曲辕犁,可以有效的降低人力,提高开垦、翻土的效率,当年在军屯时可以由军队提供,那时候数量也不多,只有少许人能用上。
因为工匠技艺精湛者,大多掌握在大匠的手里,普通的工匠都没有这能力。
现在工造营里,聚积了附近能招揽来的大量工匠,一同传授技艺,而张韩就是这技艺的佼佼者,甚至很多思维领先于大匠,让他们叹为观止。
蒲风每每提及,都是赞不绝口,称张韩为奇巧之思当世无双者。
他的儿子蒲元,这几年长大了些许更是见到张韩的时候就会追着他屁股后头跑,学习工匠技艺,让张韩帮他鉴定锻造之物。
现在这些超前于整个大汉的物品从工造营拿出来流通于世面,最是令人兴奋。
因为只需要打上一个标签,就可以让百姓趋之若鹜——宫里都还没用上。
这些生活之物,农耕、水翻车、轮车、木牛马,都可以有效改善农耕。
而鸡精、大蒜素等,又是非比寻常的超前产物,前者是重要的佐料,后者对于某些人来说,是治病良药。
工造营现在还在研究海水晒盐之法,司农交由工造营司造,其实还是交给张韩,官盐掌控源自春秋,而后秦制一直集权,不可让制盐之法外泄。
千年间倒是也有聪慧的人研制出了粗盐的制法,私自贩卖私盐。
但是这些年也已经被杀尽了。
现在牙行里,只需两件商品,就足够让百姓花费大量的钱财在上面。
一就是官盐,二就是鸡精。
除了这两样,还可以买卖各种药材,广招医者居住,当然,华佗、张仲景本来就住在南临山上,两人各自有一座靠北的大山园,有百来人在照料药材。
“这么多东西,我就不信不能让百姓更为舒适。”
“能倒是能,这些东西足以引起百姓疯抢,特别是南临县的百姓,”贾诩捻须而笑,左右踱步片刻之后,道:“在外县的百姓,那就该羡慕了,到时候恐怕又会被人加紧推及。”
“君侯可千万要顶住啊。”
“呵呵,无妨,先换功绩,造福乡里,而后缓缓推及,越广则功绩越多,这牙行、钱庄的钱财,不是随便哪个郡县都能推行得起的。”
贾诩听完这话,面色稍稍显得安稳了许多,这些事他就不擅长了,只是能知晓些许道理,却不可想得足够通透,这已经超出了以往的政令和商贾之想。
人各有所长,君侯所善之事比一般人都要多一些,只是懒得和人去政斗而已,不愿做太多这种勾心斗角的事。
“但愿如此吧,君侯心中有数就好,接下来数年之内,北方一旦安定,治理富足之法,应该有一个长足的道途,一旦如此,接下来便有了可以沿用之法,持续不断的发展,一旦冀州、幽州全部归顺,那就是真正的百废待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贾诩哀叹之下,微微看向了嘈杂之处。
这个档口,张铭已经把话说得差不多了,牙行与钱行的意思都告知了百姓。
不出数日,这些人就会自然把消息传到全县,更何况这里面还有很多张韩安排的人,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托。
“嗯,”张韩远远地看了一眼,回到阁楼之内坐下,在慢慢盘算着。
“除却这些,食府、乐坊雅舍,也可以开了,还有澡堂……这些都能用官家身份来开设,我觉得还应该再开一座司建坊。”
“是是是,君侯说得都对。”
乐坊雅舍……学府。
好家伙,这南临县不知道还要开设多少外县没有的设施。
日后传出去,不是削尖了脑袋也要住进来,这正是宁在南临为民,不在郊县为吏也。
……
公告发出之后,很快如同潮水一般迅速荡漾蔓延,很快传遍了整座城。
居住在南临山的长者、学儒亦都知晓,更是思虑万千,反响不同。
杨彪在县郊最靠近河边的山庄里,笑开了花,一直照顾起居的门生郭仪在旁不解,“老师为何发笑?”
郭仪年轻,立志学儒作著,生得儒雅白净,仪态淡然,拱手而问。
杨彪大笑着拍打大腿处,乐不可支,微微抬头仿佛在看天色,道:“张韩一月给我千石钱粮呀,我正愁不知道去哪里用,南临县将有大好光景,我当是有疏财之地了!”
“老师,老师不觉得……这太过荒废文业了吗?”
“荒废吗?”杨彪脸上的笑容稍微凝固了些许,显得有些怅然,远看向别处,意味深长的喃喃道:“唉,能有此等光景,何尝不是我所愿呐?能够取财于国库,用之于百姓。”
“又不动军资、固城之基,天下少闻之事也,我高兴还来不及呢……”
“此盛景之愿,出于一后进之学的手笔,无需倚靠士族根基,无需在官学上有所深刻建树,他甚至没有师承之门,建德你可曾想过,我这里真的能教你当世立足之学吗?”
“老师教导学生识字学文,能懂理即可,至于君侯之学,学生也并不羡慕。”
“不是羡慕,”杨彪回头来看向他,双眸凛起,已是颇为严厉,“而是后进之学,远超墨守之陈规,所学当进也,年轻人为当意气风发也,不该囿于学。”
“我曾经以为,大汉颓丧,已是行将就木,半入黄土,惟有我们这种当世大儒,才能真正拯救大汉,救万民于水火,青史留名,彰显百年所学,报数百年之恩情!”
“学生明白了……”郭仪本是寒门学子,侍奉杨彪有一段时日了,所学颇多,有时候也不明白为什么这些人总喜欢宠信张韩。
陛下如此,丞相如此,现在连这位士人领袖般的杨公也是如此,暗中甚至不惜以衣钵相帮,此前一直想不明白,现在算是稍稍看明白了。
因为他真的能带来繁华,带来平静。
……
又二十六日。
牙行开设之后,接连火爆,南临县人均入其中,求取各类商品。
钱庄也开始有人存钱入其中。
牙行收五铢钱为主,金银、黄金等同价换算,钱庄亦是收五铢钱为准。
城内粮行中可以把多余的粮食换成钱财,而且可以接受价格的浮动。
南临县县衙之中,有张韩大量的家资,根本不会有短缺压力。
就在这个时候,衙署推出了第二道告示,引起了全数人的围观,那是招工的告示,管家开设衙署居多,牙行需要牙人、钱行需要管事,甚至于工造营,也需要大量的人手。
同时扩建城土、开凿水河,都是需要大量的人力来进行,预计所缺的公职达数百个位置。
需要的人力更是有上千人,除却粮食之外,能参工之人都可领到五铢钱为俸。
此告示一出,更是让南临县周边的人均踊跃起来,家中有田土者,可以分一些人力照看田土,而多余的人丁就可以在县内做工,来换取钱财,钱财可以在南临县流通,买到肉、米、酒甚至是官盐。
如此连通之后,人人都自发去求工来做,根本不是当年被抓去做壮丁的光景,这都是有钱赚的,让他们出多少劳力,都愿意。
而那些识字懂算术的白丁之身,亦或是寒门之人,也不必在家中苦读,到处走亲访友,都能在牙行、钱行找到工作,朝堂又派遣清正廉明之士,来督南临县之运转。
如此一来,此城内外,可谓是日夜繁华,人山人海,热络不休,百业兴旺也。
做工的人多了,小商贩的日子自然也好过,张韩开设的许多铺子也都人来人往,消耗钱财以流通,形势一片大好,如此人越是多挣钱财,就有越多的钱存入钱行,同样牙行的收入也更高。
周边的良田、桑陌也没有荒废,轻工还得到了发展,建立了不少坊市,人人热闹。
以至于秋收到来,都依然是做工扩建、固城挖河多于田土之中劳作的百姓。
许都的官吏一直都关注南临县的状况,如何不惊叹。
“南临县已有五万余人,求落户者更是络绎不绝,许都府尹的门槛都踏破了,这是好事……”
一名门客打听了消息,在内城华府之中告知了华歆,但他口中说的是好事,表情上却还是颇为忌惮的在打量华歆的脸色。
“嗯。”
华歆并未作何回应,只是一只手在坐榻的扶手上紧紧地捏着,一时间有些迷茫,心情也十分紧张不安。
他也想说这事好事,可心底里却总觉得形势十分危急,张韩能在殿上堂而皇之的说出劝进之言,现在导致本来与我走动过多的人,都已避而不谈,乃至暗中责怪我是背信弃义,暗投张韩麾下。
我已在许都没了党友,暗中还要投效他处,而丞相府,暂且还没有第二个势力出来,这倒是颇为艰难。
此前,如此行事本事一招妙棋。
却没想到……
华歆是真的没想到,荀彧、贾诩、杨彪等人,都在暗中相助张伯常,连陛下都是心向着他,这个人身上不知到底有何魔力,能让这么多人都愿意扶助于其身。
倒也是颇为奇怪。
此刻,华歆的脸色发寒,心里百感交集,他总觉得此前的事情还没完,但是又看不到什么苗头。
“张韩应当不会看出来吧?”
“我只是身在御史之位,在职所言罢了,乃是职责所在,张韩从以往的经历来看,他对政事并不是那么擅长,他最擅长的应当是内治和军事。”
“此事,他就算是看出来了,日后要责怪,我也好去登门拜访,求得原谅,道明当时之想,若是要一个大气宽宏的名声,他一定会原谅我。”
“否则,日后如何还会有贤才名流之家的人,到他门下去做门生?”
华歆按照以往的经历去思索,知道张韩现在最缺的就是门生故吏,不过是因为这位君侯现在还很年轻,是以不会过多需求,但接下来很可能编织的,就是此等羽翼了。
他日后肯定是要做权臣的,而且是大公子身边的权臣,丞相之业不知会否有党争,但按照几位公子的才学,或许会有所选择,譬如袁氏,如此门楣依旧有贤长之选,在丞相府也未必不会有。
故此,张韩一定会做此安排,嗯……他绝不会对我下手,或许我华歆当下还不能对其构成威胁,依旧能够隐藏于群臣之列,待日后立功再做打算。
“不对……”华歆又忽然想到张韩在朝堂上进言时,干脆利落的自嘲自骂,那些话分明就是冲我来的!
他已经骂舒服了,恐怕就不会再继续了吧?!
他直接骂我不要脸来着。
华歆觉得,这句话对儒生来说已经很重了,伯常君侯的气也应该发了,或许不会。
……
在许都各官吏收到消息之后,反应亦是各有不同,这时候,曹操传来的班师回朝的消息。
与此消息前后传来的,还有一道大胜的战功。
一月之前,不知为何袁军忽然间退守魏郡附近,又分派重兵去把守各个要道,当时曹操得到消息,查明了袁军的进退变动,当即判断出定是张韩私自出兵,威胁到了魏郡附近。
于是按照以往两人默契配合的经验,直接多方出兵,直取黎阳。
大战之下,一夜攻破三座坚城,几乎将魏郡南部的所有县乡全部收取,只剩下邺城一座孤城,袁军重兵节节败退,整个战场在分割之后接连在一起,让袁尚、袁谭不得不把大军缩到邺城之中。
此战,收取十三座城池,乃是今年最大的胜利!
曹操原本打算派出一万人做引,去吸引袁军注意,那一万人他是打算不要了的,没想到省下了,以极少的牺牲,便攻下了袁绍大片领土,赚大了。
等他大胜回来,发现张韩根本没来。
回军的路上,曹操都还在迷茫。
打了一辈子仗了,这是怎么回事?!


  https://www.dldwx.cc/xs/38111082/1919156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dldwx.cc。都来读手机版阅读网址:m.dld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