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 > 巴尔干的圣徒 > 229.奥匈愚行-1

229.奥匈愚行-1


[燃^文^书库][www].[774][buy].[com]        奥匈老皇帝从脑溢血发病到去世,都没有说出只言片语,自然也就没有留下任何遗嘱,于是奥匈帝国的新皇帝之位就顺理成章的由现在的皇储卡尔约瑟夫登基继承。(шщш.щuruo.com小說網首发)

        本来在裴迪南大公死后,奥匈老皇帝想按照血缘亲疏关系,让裴迪南大公的儿子来成为新的皇储。

        不过因为裴迪南大公妻子的平民出身,按照贵族血统论的规矩,裴迪南大公夫妇的子女也都是属于血统低贱的平民。让老皇帝这一提议遭到了国内奥匈大贵族的强烈反对,面对这些贵族一边倒的压力,无可奈何的老皇帝才选中了卡尔约瑟夫,这位奥匈老皇帝亲弟弟的孙子立为奥匈帝国的新皇储。

        但老皇帝并不知道,这位卡尔约瑟夫在政治趋向上是一个高度亲近英法,并且相当反感将奥匈军队交给德国人来指挥作战的人。

        这场欧洲战争自从开始以来,已经造成了超过一百五十万奥地利和匈牙利军人的伤亡,这已经占到了这两大主体族裔青壮年中四分之一的数目,巨大的伤亡让奥匈帝国平民阶层从一开始对战争的狂热,变成了丧失亲人的极度悲痛。

        另一方面,从俄国占领的大片领土也需要时间消化,因此奥匈帝国的一部分大贵族们也对于把战争继续下去开始缺乏动力,只是这些大贵族们顾虑到现在的奥匈帝国主力军队中,差不多全部都是德国人在行使着实际指挥权,所以他们缺乏公开倡议和谈的底气,一时不敢公开表达出想要退出战争的念头。

        于是为了避免遭到德国人的反对,这些奥匈大贵族们撺掇着卡尔约瑟夫,干出了一件自作聪明的蠢事。

        被推上了奥匈帝国的皇帝宝座后才三天时间,屁股还没把位子捂热的卡尔约瑟夫就这么热血上头的下定了决心,派人秘密回应了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和谈建议。

        回应俄国人的同时,卡尔约瑟夫又通过中立国瑞士,联系上了英法两国,提议就停战的相关事宜进行详细会谈。为了表示自己和谈的诚意,卡尔约瑟夫还表示愿意在停战之后,由奥匈帝国在德法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矛盾上居中斡旋,毫不犹豫的把德国人给卖了。

        只是包括卡尔约瑟夫在内,这些奥地利人很快就发现自己想法的天真,也严重低估了尼古拉二世对退出战争泥潭的渴望程度,得到回应后尼古拉二世把这当成了救命稻草,不加掩饰的公开宣布俄国有望在东线同奥匈达成和平协议。

        紧接着他们又发现自己严重高估了英法两国的节操,为了分化瓦解同盟国阵营来减轻压力,英法两国政府几乎没怎么犹豫,就把卡尔约瑟夫发给他们提议停战和谈的秘密电文公诸于世,从而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

        由此奥匈帝国政府陷入了极端不利的局势中,而首当其冲的就是下令联系协约国方面的卡尔约瑟夫,德皇威廉二世被卡尔约瑟夫暗地里的勾当,尤其是涉及凯尔萨斯和洛林地区,这种慨德国人之慷的行为气得几乎要发狂,立刻发了电报给卡尔约瑟夫质询内情。

        同时马肯森元帅也很快得到了命令,断绝了麾下奥匈军队获得外界信息的所有渠道,并完全接管了奥匈军官本就所剩无几的指挥权,以免卡尔约瑟夫绕过马肯森元帅给奥匈军队直接下达指令,从而对德军做出什么不利的事情来。而考虑到奥匈军队的数量要多于德军,为了防止万一,马肯森元帅还紧急通知了敖德萨地区驻守的土耳其军队,要求一旦发生冲突能得到土耳其军队的快速支援。

        此时的卡尔约瑟夫仍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程度,对于威廉二世的严词质问,他只是轻描淡写的回电说这是在处于优势时谋取和平的合理行为,并在电报中对威廉二世说了一通这是自己追求的所谓外交绅士风度。

        可想而知在看完了电报后,对于卡尔约瑟夫的言行威廉二世是何等的火大,不过在德军高层将领的劝说下,威廉二世还是决定暂不发作,选择先探询土耳其新政府对奥地利人此举的态度,同时在前线收缩兵力加强防御预防英法乘机发难。

        对奥地利人搞出来的这档子事情,肖狩同样感到非常意外,而威廉二世对此时获得土耳其新政府的坚定支持也相当急切,问询电报发来的速度只是稍慢于肖狩情报网紧急送回的情况汇总。

        了解完其中的主要情况后,肖狩不由被卡尔约瑟夫的天真和无脑给震惊到了,并深切理解了什么叫做越高贵越愚蠢。

        原本历史上这位卡尔约瑟夫先生是因为持续了几年的欧洲大战久拖不决,奥匈帝国内部的反战情绪极度高涨。于是卡尔约瑟夫才想要抛开德国,单独同协约国集团媾和来退出战争,为奥匈帝国获得喘息的机会。

        但现在的这个时空里,战争才打了不到两年,同盟国集团的整体形势也大幅度好于原本历史,可这位卡尔约瑟夫先生却仍然干出了这种抛开德国,想要单方面同协约国集团媾和的破事。

        而卡尔约瑟夫这么做的理由更是让肖狩感到可笑,他居然是因为不希望国内的奥地利和匈牙利军人继续在战场上流血牺牲,从而影响到奥匈帝国的统治基础,却忘了残酷的实战也锻炼出了一批比战前精锐许多的奥匈军队。

        同时卡尔约瑟夫光是看到俄军节节败退难以支撑的局面,就天真的以为整个协约国集团也缺乏战力,奥匈帝国可以占据已经到手的利益见好就收了。

        对卡尔约瑟夫的这种想法,只能说是脱离实际的想当然,先不说基本控制了奥匈军队的德国人,是否会允许奥匈帝国在这个节骨眼上退出战争。光是协约国集团的英法那边也远没有到山穷水尽,需要跟同盟国集团认真坐下来谈判停战的地步。

        毕竟在1914年这一年时间里,欧洲大战的主战场是在东线,而西线战场要显得平静许多。

        这给了英法两国调兵遣将的喘息时机,让英法将国内的经济轨道完全调整成了战时模式,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都向着军工方面倾斜,让英法两国从刚开战头一年的不利形势中缓过了劲头,并大幅度扩充了英法陆军的实力。

        而东线战场这边,同盟国集团和俄军双方共有七百八十多万的军队在这一年打的死去活来,虽然最后同盟国集团成功的将当面的俄军全部打败,光是俘虏的俄军官兵数量就有两百万之多,已经几乎将俄军战前的主力部队全部打垮消灭,还把战线前推数百公里攻占了大片的俄国领土,扶持起了一批亲近同盟国集团的傀儡政权。

        但同盟国集团为此付出的代价也并不小。

        光是在兵力上,在这一年战斗中基本顺风顺水的德军也有四十多万人的伤亡,另外因为俄国冬天的严寒气候,有大量防寒衣物不足的德军士兵被严重冻伤导致残疾,从而成为了非战斗减员,这些兵力损失加在一起也有六十多万人,已经比前一年的西线战场伤亡还要多。

        很明显,不经过足够时间的休整和新兵员补充,这些伤疲交加的德军也是没法继续参加战斗了。

        至于武器弹药和生活物资的消耗,那更是一个吓人的庞大数字,德国人战前虽然积累了相当充沛的物资,但从开战以来,也已经消耗掉了超过三分之一的数目。

        可想而知随着德国的再次扩军,对各类物资的消耗量只会越来越大。如果不是有和土耳其新政府达成的协议,得到了肖狩让巨石基地生产出来的大量物资作为补充,被英国皇家海军断绝了殖民地物资渠道的德国政府,恐怕就要开始大幅度牺牲民生经济,来以此优先保障军队供给了。

        和德国人比起来,奥匈帝国的状况还要更糟糕,开战前奥地利人根本没有想到战争会持续超过一年的时间,对物资的储备就不像德国人那么重视,也没有和土耳其新政府签订物资输送协议,结果就是空有欧洲一流枪炮生产技术的奥匈帝国,却因为缺乏原材料,出现了无法让军工厂全力生产尴尬局面。

        奥地利人和德国人比较起来,可能唯一的优势就是丰富的农产品产量了,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这道理全世界都是通用的,有了充沛的农产品作为基础物资供给,奥地利人暂时还不用为吃喝的问题发愁。

        而在土耳其新政府方面,1914年在加里波利半岛和敖德萨周边,以及中亚土库曼地区三处发生的战斗,也造成了总数近三十万人的伤亡,虽然数量看上去只有德军伤亡的一半左右,但别忘了开战的土耳其新政府已经把国内的青壮年抽调一空,手头的三百多万兵力损失一份就少一份,基本是得不到补充的,因此也是让现在快速被擢升为土耳其新军总司令的凯末尔肉痛不已。

        好在是通过对俄军作战中的大量收割,让巨石基地给肖狩又解锁了生化人的数量限额,大大扩充了肖狩最可信赖的力量。

        其中生化人军官的上限已经达到了二十七万名,只是其中只有五万名左右的生化人军官被肖狩安插在土耳其新军内,以连排长级别的军官为基础,对土耳其士兵进行逐级指挥控制。

        其余的生化人军官中,则有近二十万名被分散到了土耳其境内各处,用于替代奥斯曼政权时期的土耳其地方官员,从基层以生化人军官为管理者,逐步建立起一套新的统治结构,加强肖狩对土耳其全境的控制力度。

        毕竟和普通人类比起来,生化人军官虽然有着做事风格死板,思维逻辑受到内置程序固定的缺陷,但也有着忠心不二绝对不会叛变的优点,而这一点是任何人类也无法彻底做到的。

        何况肖狩很清楚,自己念念不忘的那个汉化大计,在未来全面铺开执行时必然会遭到土耳其各地原住民的极大反弹情绪,到时候只有这一套以生化人军官为管理者的统治结构,才足以在动荡程度最低的情况下,强力压制住各地原住民的反弹。

        ...


  https://www.dldwx.cc/xs/30256/16163386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dldwx.cc。都来读手机版阅读网址:m.dld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