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 > 石头村传 > 第8章 萌发“1+1=1”创新亮点

第8章 萌发“1+1=1”创新亮点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石飞汉迫切想改变眼前这种贫穷落后的面貌。怎样才能脱贫呢?石头村无工业基础,地处深山老林,靠什么致富呢?石飞汉苦苦思索着……

        石飞汉,这位石头村人少有的1米78的个头和8o公斤的体重,站在人群中简直是鹤立鸡群。他脸上的坚毅与朴质,执着与坚定,镌刻着他从乡间走来的历史,他那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个人经历,记录着他那县级中学的终极学历。在一些人的眼里,石飞汉的学历,他的人生经历,注定了他的一生将是平庸的,先天就注定了不会有大作为的。

        可能是在乡间经历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痛苦,也可能是对贫困挨饥受饿的切肤之痛,以及亲眼目睹石德天试养群鸡失败的教训,在石飞汉的骨子里镌刻着征服贫困的坚强信念。

        在现实,一个偶然的机会,一种典型的事态,一句具有激励性言论的背后,往往是一场革命,诱创新的起点。这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生阅历,决定了人生旅途的一个转折点。

        十月金秋,秋风习习,晴空万里,石飞汉的舅父石道本从广亲回来探亲,正在厅里和母亲聊家常。他也坐在厅里,听母亲唠唠叨叨了一会,感觉有点闷,便走出厅来,又独自坐在屋门前那棵笼眼树下,一边用烟纸卷着烟丝,一边陷入了沉思。

        “亚汉……”

        屋内响起一阵急迫的尖叫,石飞汉从坐在树底那块青石板上猛地站起来,一个箭步跨进屋里,只见母亲手里捧着家里那只报晓雄鸡,不知所措。

        母亲一见儿子进来,着急地说;快……快来看看,这只鸡昨天还好好的,今天阿白鹤屎,无精打采的,看来是得了鸡瘟病了,怎么办好呢?”

        石飞汉坐在树底下正苦思觅想寻找致富门路,猛地被母亲的一阵急迫尖叫所打断,以为家里生了什么大件事。“鸡瘟病是个千古难以解决的难题,死了就当垃圾丢出去算了。”他望着母亲,没好气地说。

        “你如果能把这个千古难题解决了,养鸡何尝不是一条财门路!”石道本见外甥这种态度,于是,激将法式的回了外甥一句。

        “是呀!汉儿,你如果把这个难题解决了,你就达了!”母亲也在旁边附和着。

        一贯以沉默寡言著称的慈母,这时讲起话来掷地有声,庄严而富有挑战性。

        母亲和舅父的一席话,像一磅重型炸弹把石飞汉的心给炸开了。

        他举一反三,辗转反恻,久久不能平静。他想,鸡瘟病之所以成为千古难题,就在于千百年来养鸡是老人小孩干的家务活,鸡病死了就当垃圾扔掉或丢到粪池浸烂当肥水淋菜、淋稻田,不断重复着某一固死的模式,是一种套路的延伸,再加上长期社会专制对创新的封杀,所以这种套路越来越是习以成俗,成为千年俗套。千百年形成的俗套,造成了千百年无法解决的鸡瘟病难题,这就是历史的真实。

        在现实中,家庭养鸡,书写着这样的一条不等式:养鸡≠防病(一体化),也就是11≠1。于是在人类历史中,人们总是习惯地沿着传统的11=2这一数学命题去演绎实践,去推断、去演化现实。经过世代的沿袭,家庭的养鸡与防病已形成了两个相互对立的、互不关联的孤立面,从而各自导演出如果鸡患了鸡瘟病,只好当垃圾扔掉的现象,与人们的需求往往相差甚远。

        在学校里,石飞汉是一个出了名的数学怪人。在他漫游过的数学海洋里,接触过许多不等式。经过历史和实践的演化,数理的不等式被转移到了现实中,但现实毕竟远离着课堂,人们对于不等式的演算往往是丰富的而具有色彩的。如人为的移合,利益的诱使,科学的创新,人情的软化等,都可以使数理的不等演绎成现实的相等,从而往往使客观被扭曲地出现,以虚伪的面目而存在。但科学的不等式只能靠科学的手段去演算才能完成,石飞汉要走的就是以科学的手段去导演数理的不等式。

        在学校里,石飞汉还是一个博学多才的文艺青年,唐诗宋词他能倒背如流。而他最喜欢的是这诗词: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与石飞汉自小玩沙煲长大,从石头村走出去的《广东农民报》记者石书荣,还依稀记得,有一次,他不约而同在村里见到石飞汉,偶尔提到这《沁园春·长沙》,他像变了另外一个人似地说:“读初中时,这《沁园春·长沙》是他最为喜欢的诗词之一。”

        接着,他滔滔不绝地点评:自古文人墨客多有旷世之作,诗人这《沁园春·长沙》作于1925年12月,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作者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作者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诗兴大,写下了这《沁园春·长沙》,充盈着青年时期年轻人热血沸腾,指点江山的抱负与情怀……

        听着石飞汉的精彩点评和这么清晰地说着作者写该诗时的时代背景,石书荣感到十分惊讶且有遇知音的感觉。1977年7月,我国恢复高考后,石书荣就在那年考上了大学,在中大这所知识多得要溢出来的高等学府深造了四年,学的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时代最喜欢的就是这《沁园春·长沙》。

        于是乎石书荣顺着他的话题:在中国的诗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和对国家对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该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作者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这诗词,石某觉得对秋天似乎情有独钟,大约是因为秋天寥廓、苍凉、大气,与战士的胸襟和英雄的气概较为吻合。该诗词的开篇之作,就是一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作者赞美的秋天,是一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作者创作的秋景词《沁园春·长沙》,历来备受世人推崇,这是一别具特色的秋之歌。

        该词脱尽了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其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壮阔高远的深秋境界,引领读者去感受诗人的博大。万山红遍,一派壮丽秋景,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

        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作者的博大情怀和革命的豪情壮志,从而使其独步诗坛,《沁园春·长沙》便是其中之一。

        石飞汉见小时的伙伴能如此恰当地接过他的话题且能生开来,犹如俞伯牙遇钟子期,兴冲冲地走了过来,紧紧地握着他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石飞汉恢复情绪后,兴致勃勃地又说:“今天的中国与世界的交融越来越紧密,改革开放更是给社会主义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中国的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最后,石飞汉背诵了该诗作者另一《忆秦娥·娄山关》来结束他们的这次聊天: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石书荣那次回乡采访,见到石飞汉,为何会与他谈到了文化文艺界的话题且还特有兴致?而石飞汉又为什么会用这《忆秦娥·娄山关》来作为结束语?事后,每当夜深人静之时,石书荣几次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事隔多年后,他才仿然大悟……

        再说石飞汉当时从舅父的一席话中受到了启,萌了一个“11=1”的新概念。在他的意念中,决意要把养鸡和防治放到一个统一体中去进行攻关,这是他的立论,是他萌的创新亮点。意味着亘古未有的一场变革将在他的脚下伸腾。

        (本章完)


  https://www.dldwx.cc/xs/145710/58966558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dldwx.cc。都来读手机版阅读网址:m.dld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