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 > 煦宋中华 > 第32章 治河之争

第32章 治河之争


在中国任何一个大一统朝代中,如何减轻甚至解决黄河水患都是一个统治者躲不过的话题,原因很简单,黄河流域在南宋之前一直是中国人口和经济的重心所在,是王朝的核心统治区,在那里生活着数以百万计的帝国子民,如何让他们得以安分地生活是关系到一个王朝能否维持下去的关键之一。

        不过很可惜,黄河从来不是一条安分的河流,每年“黄汛”到来的时候,住在黄河沿岸的百姓基本上只能祈求上天保佑,让河水涨得慢一些,只有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家和一年的辛苦所得不被黄河冲走。在黄河面前,无论你是平民百姓还是高官显贵都一视同仁,在它“不高兴”的时候,绝对淹你没商量。

        尽管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出于爱民也好,维护农业生产也好,或是单纯地从维护统治的立场上出也好,都对黄河进行过大大小小,规模不一的治理,但始终难以一劳永逸地解决黄河水患问题。而且由于治理黄河是一项耗费巨大的工程,所用的人力物力对统治者来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所以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当黄河需要治理的时候,统治者到底是治还是不治。

        如果治理的话,放在国力强大的王朝前期,朝廷还有能力负担得起这笔支出,(虽然也够呛);但如果碰上王朝末期的时候,治理黄河的消耗很可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草”。后世元末时黄河决口,朝廷决议治理,结果就成了农民起义的导火索。

        可如果放任黄河泛滥,那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的灾民,而灾民毫无疑问是威胁王朝统治的“不安定因素”,是统治者所要极力避免产生的。所以治河在历朝历代都是国之大事,不是现在的赵煦所能直接插手的。

        太皇太后和中枢宰执们倾向于将黄河恢复故道,主要是出于国防安全的角度考虑,他们未必不知道这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但对辽国入侵的恐惧压倒了一切,让他们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让黄河恢复故道,好让它继续成为大宋防备辽国入侵的天险。

        这在赵煦看来是极其可笑的,最高统治者居然把一个王朝的存亡绝续寄托在一道“天险”上,而不是放在加强武备、训练士卒上。这大概也只有在大宋才会生吧。

        赵煦不管现在朝廷里已经争吵得沸沸扬扬的治河之争,因为他知道大臣们吵得再凶也没用,一切都要看太皇太后的意思。如何想办法扭转她的看法才是重中之重。

        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在自己不得不出面的时候,决定用一句话来说服太皇太后——“在德不在险”。不要小瞧这句话,这是宋太宗的金口玉言。

        虽然他也是借用的,这句话的“原创版”在人家吴起那儿。不过很明显,吴起不能和太宗比,所以自从太宗说了这话之后,这句话的“版权”就被太宗皇帝拿到了,反正他连皇位都能抢,抢一句话又算得了什么?

        宋朝初年,赵匡胤在扫平南方后,鉴于辽国占据燕云十六州,汴京地处平原,无险可守。一旦和北方开战,大辽的骑兵可以畅通无阻地直抵汴京城下,这对大宋的威胁太大。而一味地靠增加军队数量来弥补地理上的不足,又会造成朝廷财政上的严重负担。

        有鉴于此,赵匡胤在其统治后期一直积极准备迁都洛阳,但太宗皇帝进行了激烈的反对。主要原因是,一旦迁都,太宗在汴京苦心经营了经营了十几年的苦功就会白费,而他继承皇位的梦想也将随着迁都化为泡影。(太宗当了十几年的开封市市长,汴京早就成了他的大本营了)

        很不幸,当时的大臣勋贵大多站在太宗一边,他们已经在汴京生活多年,广置田宅,又怎么肯放弃这些,重新开始呢?所以当赵匡胤和太宗谈论迁都之事的时候,太宗堂而皇之的说出了:“江山之固,在德不在险。”

        这句话表面上看,说得很漂亮:一个国家政权是否稳固,是否能长治久安关键不是它是不是拥有天险,而在于它能不能明修政治,善待百姓,赢得民心。看起来这句话再“伟光正”没有了,可它的“潜台词”却是:如今民心在我这边,所以你就不用再白费力气了。果不其然,仅仅在这一年之后,赵匡胤就在有“烛影斧声”中驾崩了。

        自此之后“在德不在险”这句话就成了太宗占据道义制高点的“经典名句”,只要大宋的皇位还在太宗一脉手上,那这句话的正确性就没有人敢质疑。

        赵煦准备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抛出这一句作为自己说服太皇太后的“杀手锏”,至于大臣方面,有苏辙苏轼两兄弟作为自己的“意见代表”足矣。千万别小看了这两位的政治影响力,人家是朝堂中“川党”的领袖人物,绝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尽管赵煦对大臣结党的现象深恶痛绝,但现在党争既然还能为我所用,他也就暂时接受了这一现实。(不接受你能咋地)

        鉴于苏家两兄弟的治河思路原本就和赵煦一致,所以他也就不打算再费唇舌向他们表明自己的态度了,反正表不表都一样。

        再说作为皇帝直接插手大臣之间的争论是政治水平低下的表现,一个有足够政治智慧的皇帝只会充当“裁判”的角色,而不会亲身下场。到最后,皇帝只要宣布自己想让他们获胜的一边取得胜利就行了。

        事情的展没有出乎赵煦的意料,在苏辙接连上书陈述黄河回流故道不可行的“理论轰炸”下,太皇太后一时之间也无法做出决断,苏辙是守旧派,是太皇太后的“自己人”,他的话,高老太太还是听得进去的。一时之间,治河之争陷入僵局,这正是赵煦所乐见的局面。

        好在这次黄河在大名府的决口不是很严重,给了朝廷从容辩论的时间,再加上大宋官僚体系的拖延和出了名的低效率,赵煦相信这场治河之争即使再拖个一年半载也不见得会有结果。

        而一年半载之中,朝廷中的形式又会生什么变化,除了赵煦,没人知道。这就是赵煦最大的依仗所在。他有信心再次改变历史,让大宋原本历史上的悲剧不再生。

        感谢书友枫叶大大、547832o7、1377346369的推荐票

        (本章完)


  https://www.dldwx.cc/xs/124912/58054821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dldwx.cc。都来读手机版阅读网址:m.dld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