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 > 煦宋中华 > 第28章 旧人逝去

第28章 旧人逝去


赵煦在听了苏轼的这番话后,才意识到,如果按照自己原先的设想让太皇太后在有生之年提前把权力交出来的话,很明显成功的可能性太低了,至少短期内是这样。

        因为即便是苏轼这个赵煦的“自己人”都不支持皇帝现阶段就去和太皇太后争权,其他大臣的态度就更可想而知了。在没有任何大臣支持的情况下,如果贸然去向太皇太后争取提前亲政,结果如何,赵煦简直不敢再想下去,恐怕连后世的光绪都还不如。

        “看来是最近自己过得太顺了,仅仅几件小事上的成功就让自己迷失在权力的欲望中,还差点难以自拔。”赵煦心道,此刻的他恨不能狠狠地扇自己几个耳光。

        “好在悬崖勒马,大错尚未铸成,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赵煦一边想一边为自己能有一个苏轼这样的老师而感到庆幸。

        元佑元年五月,赵煦得到了一个消息:六十六岁的王安石在金陵去世了。这个消息在他去世后一个多月才传到了汴京。虽然王安石已经罢相很多年了,但他只要活着就仍然是新党无可争辩的领袖,拥有不同常人的影响力。

        如今王安石在这个时候去世,无疑是对新党的一大打击。尽管现在朝堂上守旧派已经把新党势力驱逐得差不多了,但谁也不敢保证新党就一定没有东山再起的那一天。所以,很快就有大臣跳出来以“痛打落水狗”之势攻击王安石,虽然他已经去世了。

        赵煦很鄙视这种人,心说王安石罢相闲居金陵也已经好几年了,那个时候倒没见有人敢跳出来攻击他。现在人都已经不在了,居然才开始“放马后炮”。大宋官场上有些人为了争权夺利真是一点底线都没有了。

        不过出乎赵煦意料的是,这个时候,有人站出来制止了这种无底线的“攻击行为”。这个人居然是已经卧病在床的司马光。

        这位司马先生认为不但不应该攻击王安石,而且朝廷应当好好地处理王安石的后事,妥善安排他的家人。当时就立马有人赞扬司马光,说他在这件事上的看法很好,显示出一位政治家应有的气度。

        其实在赵煦看来,司马光这完全是站在政治斗争胜利者的立场上,对自己手下败将的一种怜悯式手下留情。何况还能因此得个好名声,何乐而不为呢?

        但无论如何,司马光一站出来,那些原本想借王安石去世掀起风浪的大臣们顿时作鸟兽散了,一场风波就此平定。王安石终于免于死后立刻被清算的命运,从这一点上说,他比后世的张居正同学要幸运多了。

        在现在的大宋朝堂,司马光是名副其实的“第一人”。可谓“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不过可惜,司马光自己也已经病入膏肓,活不了多久了。从元佑元年六月起,司马光就已经病得上不了朝了。上至太皇太后,下至群臣百姓,都知道司马光恐怕已经挨不了多久了。

        果然,三个月后,司马光去世,他仅比王安石多活了五个月。新旧两党的领都在赵煦继位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先后去世。

        司马光去世后极尽尊荣,获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太皇太后还以赵煦的名义为他立碑,并赐碑名为“忠清粹德”。这和王安石死后差点被人攻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赵煦看在眼里,心里很为王安石不平,不过他现在对此无能为力,只能记在心里,等自己亲政后再想办法为王安石翻案了。

        司马光的去世引了太皇太后的感伤,毕竟她也是五十多岁的老人了,一时之间颇有点“物伤其类”的感觉。赵煦年纪不同,自然体会不到太皇太后的心情。但他由此明白,太皇太后真的已经是个不折不扣的老人了,看来自己真的不用太过心急。

        司马光去世后,他的职权由吕公著接替,这是司马光卧病在床时极力向朝廷举荐的。这位老哥也已经年过六十,据赵煦看也坚持不了几年。没办法,官场上论资排辈的传统决定了只有在官场上沉浮了几十年的人才有可能登上仕途的最高点。而由一帮暮气沉沉的老年人执掌的大宋,又能焕出多少活力呢?赵煦对此深表怀疑。

        在后世的史书中,通常把太皇太后临朝执政的九年时间看作是宋朝最后一个经济繁荣、天下小康、政治清明、国势较强的时期。还把她抬高到“女中尧舜”的高度。但赵煦知道这主要是由于太皇太后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政治立场符合传统史家的观念造成的。

        不可否认,高老太太执政期间,勤俭廉政,励精图治,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大宋中期以来国势渐弱,兵势不振的局面,如果说王安石变法是一剂“猛药”的话,太皇太后的执政思路就是什么药也不吃,任由大宋在“慢性死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可表面上的天下无事,掩盖不了大宋正一步步走向“死亡”的真相。

        赵煦很无奈,有时候甚至忍不住想,如果自己穿越成普通人,由下而上地改造大宋的话,是不是会更容易一些。

        他不知道答案。

        不过看到自己的朝廷里现在一个锐意改革的官员都没有,这样的现状让赵煦清楚地认识到一点:即便将来顺利亲政,如果没有“新鲜血液”注入朝廷的话,自己振兴大宋的梦想恐怕永远没有实现的可能。

        认识到这一点,赵煦开始想办法建立一套新的人才培养体系。众所周知,要培养人才,一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办学校,后世一个黄埔军校就能涌现出那么多人才,甚至成为后世中国复兴的关健之一。赵煦相信以现在大宋的文教水平,培养出一批符合自己标准的人才,并不是一件难事。

        他倒不敢想自己的学校能有后世的黄埔军校那么逆天,只要能稍稍改变现今儒家大一统的局面,他就已经偷笑了。

        赵煦始终认为,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中国的人才培养就变得日益僵化,涌现出来的人才都成了“流水作业”出来的“标准产品”。而这样的人才,即使天资再高,也不是赵煦想要的。

        (本章完)


  https://www.dldwx.cc/xs/124912/58054821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dldwx.cc。都来读手机版阅读网址:m.dld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