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 > 煦宋中华 > 第25章 赢了一局

第25章 赢了一局


客观地讲,其实文彦博的话带有明显的夸张成分,吕公著等大臣就算胆子再大也不至于到“当众轻慢天子”的地步,但政治人物说话,稍带点夸张也是可以理解的。关键是现在官家年幼,任何大臣的言语举动都有可能被“无限放大”。如果当朝的皇帝已经成年且握有实权的话,这种“放大”就不会生,类似吕公著的行为反而会成为臣子不畏皇权,敢于直谏的最好证明。

        这很好理解:你们一群大老爷们儿围着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一通口沫乱飞,知道的,明白你们只是在“亲切交流”;不知道的,这种画面很难不让人乱想。如果这时候皇帝再装出一副委屈的模样,最好眼中稍带泪水的那种,那大臣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欺君之罪”了。

        吕公著也是老于朝堂的人物,这其中的道理他当然明白,但他也不是易于之辈,不会被文彦博区区几句话就吓得乱了方寸。见众臣的目光都看向自己,知道已经躲不过去了,就开口辩解道:“当今官家年幼,易为亲近之人所欺,我辈身为人臣,自当有所作为。”吕公著口中说的“亲近之人”明显指的就是苏轼。

        文彦博听后淡淡一笑,反问道:“公以为当今官家何人也?岂是一般幼童可比,哪会这么容易就为人所欺。”

        吕公著心说:“我也没觉得当今天子和普通的孩童有什么不同啊。”但这种话自然总能放在肚中,是不能宣之于口的。只听得文彦博继续说道:“何况宫中尚有太皇太后在,纵有一二小人欲献媚于上,也难逃太皇太后的法眼,又岂会视而不见。”

        文彦博把高老太太搬出来做“挡箭牌”,吕公著再也没话说,他总不能说太皇太后一介女流之辈,如何如何。如果吕公著脑子一抽,真的说了“太皇太后如何如何”之类的话,那他可真是在找死了,而且谁也救不了他。

        总算吕公著心里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没有顺着文彦博设下的“剧本”往下走,但心中不由得警铃大作,暗骂:真是宴无好宴,要不是老子机灵,差一点就被坑了。

        文彦博见吕公著不接话,知道自己的第一个“套路”已经被识破,也不着急,继续开口道:“官家年幼尚未亲政,此乃人所共知之事,但我辈若是因此就对官家不敬,则殊非人臣所当为。”

        老文的意思很明白:皇帝年幼,还没有掌握实权,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但我们做臣子的如果因此觉得可以对皇帝说三道四,不尊敬他,那可不是一个做臣子的应该干的事。

        眼见文彦博一个个大道理压下来,吕公著心知如果不表态,今天还能不能正常地走出文府恐怕都很难说了。他倒也光棍,直接开口认输道:“前次奏对,虽是无心,但仔细想来,实有失礼之处,然错已铸成,如之奈何?”意思是,这次我认栽了,你想要我怎么样,明说吧,不用再拐弯抹角地废话了。

        文彦博听了也不生气,只是正色道:“既知有罪,自当上表官家,听候官家亲裁,非臣子所能闻。”

        文彦博的意思再清楚没有了:臣子若是因为某事觉得自己有罪,很自然地应该上表天子,请求宽大处理,至于最终结果如何,这是官家才能决定的事,不是我一个做臣子的,所能决定的。

        话已至此,老文这次设宴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如果以吕公著为的这帮大臣脑子还正常的话,回家后就应该开始写请罪的奏折了。如果有谁还想抱着侥幸心理硬顶着不写的话,文彦博不介意再送他一程,让他知道知道一个四朝老臣的能量。

        等皇帝接到这些请罪的奏折,他要是还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那文彦博也只能暗叹自己年老昏花,看走了眼。不过他相信这种事情生的机率很小。

        文彦博正事一办完,就再也没有心情应付这帮大臣了,很快就端茶送客。这帮人被文彦博一番话敲打下来,个个吓得够呛,哪里还敢多逗留。就此急匆匆地告辞离去了,而且度之快,大异往常。

        果然文府宴会之后没几天,大臣们请罪的折子就不约而同地递到了赵煦面前。(也可能是约好的)赵煦虽然不清楚文彦博用什么法子让这帮大臣服的软,但这么好的把柄送到眼前,要是不收就太对不起自己了。于是二话不说,照单全收,全部留中不,先让他们担心几天再说,也算是为苏轼和自己出口恶气。

        还真有大臣沉不住气,见自己的请罪折子递上去没反应,以为是皇帝不肯就此轻轻放过,吓得赶紧又写了一封折子,这次的言辞更加恳切,大有“你不原谅我,我就死给你看”的气势。赵煦见了虽然不信大臣真的会去寻死,但也害怕过犹不及,难以下台。也就顺势收手,表态说:“朕素知卿等忠义,此次虽有小过,但朕亦谅之,望卿等上体天心,下为黎民,勿负朕望。”

        做皇帝的时间久了,赵煦的套话也有张口就来的趋势,他这段话的大意是:我知道你们都是忠心耿耿的好臣子,(鬼才知道你们是不是)尽管你们这次犯了错,但我这个人度量大,早就不计较了。(真的吗?)只要你们以后能尽心尽力地为朝廷办事,为百姓说话,别再往我失望就行了。

        大臣们个个“闻弦歌而知雅意”,纷纷表示要吸取教训,绝不会再犯同类的错误。于是君臣前嫌尽释,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几天后,赵煦再一次提出要启用沈括,这一次朝堂出奇的平静。原先那些把反对的声音嚷嚷得震天响的大臣们,这次仿佛被下了“噤声咒”一样,一句废话也不敢说。赵煦坐在御座上,看着这奇怪的一幕,心里在暗暗好笑之余,也第一次认识到:政治,原来可以这么玩。

        (本章完)


  https://www.dldwx.cc/xs/124912/58054820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dldwx.cc。都来读手机版阅读网址:m.dld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