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 > 煦宋中华 > 第19章 两难的太皇太后

第19章 两难的太皇太后


在蒙古人入主中原以前,皇帝和大臣之间的关系是比较正常的,大多数时候,大臣都能和皇帝进行比较平等的“交流”。如果大臣和皇帝之间就某件事产生了意见分歧的话,实事求是地说,绝大多数情况都是以皇帝的退让而告终。

        但从元朝全面统治中国开始,两者的关系就生了“异化”,大臣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里都只能被动地接受来自皇帝的旨意,基本上不会再有什么当庭争辩、圣旨封还之类的情况出现了。

        因为在蒙古人的心里,所谓的大臣和奴仆,除了称呼上稍有不同外,其本质都是一样的。哪有奴仆敢和主人进行争辩的。

        到了明清两朝,随着君主****制度的进一步加强,皇帝手中掌握的权利得到进一步扩大。原本大臣和皇帝之间较为平衡的关系被打破,大臣的话语权越来越轻。到了清朝即便是辅军机大臣也只能跪受圣旨,所有的国家大事都由皇帝一言而决。

        但上述的情况,在当前的大宋是完全不可想象的。实际上,类似赵煦和吕公著等大臣这种近乎“辩论”的场面并不少见,而且一般都是皇帝低头退让的结果居多。

        可以说,以赵煦目前的年纪和处境,他能在“第一回合”维持不胜不败的局面,没有对大臣进行退让,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了。赵煦真应该去神宗皇帝的牌位前好好地磕几个响头,感谢老爹在天之灵的保佑。(没爹的孩子可怜啊)

        和前几次一样,赵煦因为苏轼遭弹劾一事而与大臣当庭“辩论”的事,太皇太后很快就知道了。但这次她的立场比较为难。因为无论站在哪一边,都不合适。

        如果站在大臣一边,赵煦的意见从表面上看很容易被“压服”,但这种暂时的“压服”会留下很多隐患,谁知道赵煦心里会不会因此而记恨上太皇太后。何况就事论事地说,她并不觉得赵煦这次坚持要保住苏轼有什么错。一个学生在老师面临危机的时候伸出援手,怎么说都不能算不对。

        可要是站在皇帝一边,大臣们的情绪又不能不考虑。如果仅仅是为了保住苏轼一人,而“得罪”以宰相为的一大批朝臣,那就太不值得了。思来想去,太皇太后一时之间竟也想不出自己应该站在哪一边了,不由得大感棘手。

        不过在太皇太后心里,对这件事的生其实是有点欣喜的。皇帝和当朝宰辅重臣“闹意见”,对她来说是一件好事。这起码证明了皇帝没有在刻意地收揽人心,以为己用,为自己的亲政铺路。她当然想不到,赵煦已经打起了“另起炉灶”的主意。

        在大宋,一位没有得到大臣支持的皇帝,无论想干什么,都不会成功。神宗当年立志要变法强国,也只能通过王安石来进行,皇帝本人是绝对不会也不能自己“赤膊上阵”的。

        但如果放任这件事继续展下去,太皇太后也害怕会出现“群臣欺主”的局面,再怎么说赵煦都是她的亲孙子。再说大臣欺负少年天子这种事情一旦生,对太皇太后自己也会有不小的伤害。

        如果传到天下读书人的耳朵里,那些大臣的名声肯定好不到哪去了,太皇太后也会被人指责,因为她没有保护好天子。现阶段太皇太后其实是以天子“监护人”的身份临朝执政的,可一旦被人现她并没有很好地履行这个职责,那些来自读书人的口诛笔伐肯定不会放过她。反正有“不杀士大夫”的祖训护着,即使是太皇太后也不能把读书人怎么样。

        高老太太越想越觉得这件事难办,有心想找司马光进宫商议,可司马先生已经卧病在床,进不了宫了,总不能把他抬进宫来吧。自己又不能出宫去看他。

        古代臣子生病时,如果皇帝或者太后派内侍慰问,就证明这位大臣快要死了。所以一般情况下,皇帝是不会轻易派人去慰问生病的大臣的,至于亲临大臣府邸慰问,就更少见了。因为这等于是宣告了一个大臣的死亡,那大臣不死都不行了。

        在左右为难的情况下,太皇太后最终决定:两不相帮,两边各打五十大板。

        一方面,将赵煦传到自己的寝宫,对皇帝进行了一番耳提面命式的教育,主要是批评赵煦没有很好地保持住自己作为人君风范,居然当朝和大臣进行“辩论”,有失体统之类的,巴拉巴拉说了一大堆。

        最后太皇太后一再告诫赵煦不要再和大臣们生冲突。赵煦面上表示自己虚心接受,但实际上内心深处又加了一句:“坚决不改”。所以对高老太太的批评,赵煦的真实态度是“虚心接受,坚决不改”。趁此良机,赵煦表示:只要大臣不找自己的麻烦,我也懒得去理他们。表示自己不会主动去招惹大臣。对赵煦的态度,高老太太表示满意。

        赵煦这一方“摆平了”之后,高老太太又很快将吕老狐狸召进宫来,准备一鼓作气,解决掉这件事情。对吕公著,太皇太后的态度就直接多了,差不多直接了当地下了命令:要求大臣们不要再犯之前的错误,至于是什么错误,大家心里都明白,就不用明说了。

        至于苏轼嘛,看在他身为帝师的份上,被贬出京就算了,省得还得给皇帝重新找老师,小惩大诫,罚俸三个月,同时警告他不得再随便议论朝政。吕公著听后没有多说一句废话,只有乖乖点头的份,老老实实地出宫传旨去了。

        不要觉得这很难理解,要知道太皇太后是朝廷守旧派的“总后台”,现在老太太话了,守旧派大臣不能不给面子。不然以后就别想再得到高老太太的支持了。

        和太皇太后的支持相比,区区一个苏轼,放过就放过了。这两边孰重孰轻,大臣们自然会自己好好掂量掂量。

        至于为什么大臣敢硬顶皇帝,却对高老太太俯帖耳,这就更简单了,现在真正当家作主的人又不是皇帝,而是太皇太后,大臣对两者的态度截然不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想想后世大臣对光绪同学的态度就知道: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在大臣眼中比泥塑木偶强不了多少。

        申请文华榜被拒了,求安慰

        (本章完)


  https://www.dldwx.cc/xs/124912/58054820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dldwx.cc。都来读手机版阅读网址:m.dld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