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 > 煦宋中华 > 第11章 帝师与人事

第11章 帝师与人事


此时刚经历丧子之痛不久的苏大胡子在哪儿呢?他此刻正在常州种地,(是真的在种地,不是玩玩的那种)。苏轼不知道自己已经“简在帝心”,即将成为皇帝的老师。

        赵煦很快就依计行事,太皇太后素知苏轼的才能,原本就有重新召他入朝为官的意思。

        苏轼在神宗朝因“乌台诗案”被整得很惨,要不是赵宋有不杀士大夫的祖训,再加上他的名气实在太大,连王安石和高太后都为他求情,恐怕早就难逃一死了。最后苏轼被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类似后世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终神宗一朝,苏轼就此被“打倒”,再没有翻过身来。

        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太皇太后对在她儿子手中“吃瘪”的苏轼很有好感,她以为,苏轼是因为反对新法才被人诬陷,搞出了个“乌台诗案”,所以他应该也是一位“自己人”,赵煦以苏轼为侍读的提议很快就得到了太皇太后的肯,他第一次在官员任命上的意图得以顺利实现。

        不久,一道“加苏轼端明殿学士衔,并召入朝,为侍读”的圣旨就了出去。(端明殿学士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并没有具体的职权,只是能够出入皇宫作为皇帝的顾问而已)

        按照行程,两三个月后,赵煦就能见到苏大胡子了。(想想就好激动的说)

        帝师的事情就这样解决了,赵煦很快就把注意力放在了朝廷一系列新的人事安排上。

        太皇太后执政后不久就以赵煦的名义下诏,让百官上书言事,讨论朝政得失。这几乎是每个皇帝刚上台时都要玩的那套把戏。

        紧接着太皇太后又把王安石的老对头司马光和吕公著重新召入朝廷。这两人是反对新法的大臣中立场最坚定的,很明显,太皇太后是想通过重用这两个人来实现废除新法,恢复旧制的目的。

        和后世几乎所有人一样,赵煦知道司马光是从他小时候破坏邻居家的私有财产开始的。(司马光砸缸)话说在宋朝出名也要趁早啊。

        长大后读书选了文科,赵煦又知道了原来这位司马先生不但砸缸是把好手,还写得一手好文章,是撰写《资治通鉴》的大牛人。(宋朝牛人何其多也)

        再大一些,赵煦对历史感兴趣之后才知道,原来人家司马先生的本职工作是位政治家,还是官至宰相的那种,他做宰相时最大的工作业绩就是废除了王安石的新法。

        至于吕公著,就不像司马先生那么有名了,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碰到英勇救人这种事情的。简单地介绍一下他吧:这位老哥出身官宦世家,是宋朝名相吕夷简的儿子,是一个典型的“官n代”,比较有能力的那种。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吕公著的出身注定了他的政治立场是守旧派。作者君在此多说一句,吕公著的出身和太皇太后很像,他们之间比较有共同话题,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太皇太后向司马光征询治国方略,这位老先生就应召上了《乞开言路札子》,建议“广开言路”,(这是废话);而且主张新法必须废除,(这才是重点)。接着他上了第二份奏疏——《修心治国之要札子》,重点谈了用人赏罚的问题,(又是套话);提出保甲法、免役法和将兵法是“病民伤国,有害无益”。(重点在这儿)

        很快,太皇太后就下诏起用司马光,任命他当门下侍郎(副宰相)。在司马老先生的坚持下,一大批在神宗朝因反对新法而离开朝廷的人被重新启用,范纯仁、苏辙(苏大胡子的弟弟)、吕公著、文彦博等都也被召回朝廷任职。

        不过在原本的历史上,司马光任相不到一年,就会因病去世;接替他的就是吕公著。在这二位老哥的通力合作下,实行了十几年的王安石新法被全部废除。王安石此时早已退居金陵,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十几年的心血被全部推翻。(可怜的王老先生)

        赵煦知道凭现在的自己还不足以去改变即将要生的这一切,虽然通过任命帝师一事,他小小地展示了一下自己的存在。但涉及国家大政方针的问题,太皇太后和大臣们是绝不会允许现在的赵煦插手的,虽然他是皇帝。

        何况,那些守旧派在王安石当政的时候的确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压,现在让他们“反攻倒算”一阵也说得过去,只要把握好“度”,了不起等赵煦自己掌权后重新翻过来就是了。(历史上的哲宗就是这么做的)

        但赵煦心中也有自己的底线,那就是在神宗朝“熙河开边”一系列战事中所取得的国土绝不能放弃。

        赵煦知道不久之后,司马光就会把宋朝已经收复的安疆、葭芦、浮图、米脂四寨割让给西夏,这是赵煦所不能容忍的。

        但在宋朝,要推翻一个实权宰相的政治主张,即使是成年的皇帝也不容易做到,更何况赵煦现在还是个未成年。

        好在赵煦拥有穿越者的福利,能提前预知事情的生。直接反对割地,和宰相当庭硬顶肯定是不行的,这么做风险太大,效果也不好,反而会过早地暴露赵煦自己的政治立场。

        赵煦为此做了两手准备,其一是等西夏使臣到汴京之后,很自然地,作为皇帝的赵煦将会有一系列的“外事活动”。赵煦会选择在那个时候适时地“生病”。至于生什么病,他也已经想好了,就说自己因思念先帝过甚,“头疾作”不能临朝,当然就更不能“接见外宾”了。反正“头疾”这回事,赵煦说有就能有,谅那帮御医也检查不出来。还能得一个孝顺的名声。

        赵煦“病遁”的目的在于拖时间,反正用不了多久,司马光就会一病不起了。

        其二是动“舆论战”,作为穿越者的赵煦比当代的任何人都明白舆论的威力。他会找人放出风声说皇帝之所以生病的真实原因是被那群西夏来使“欺负”所致,这样可以用一种比较隐晦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宰相要割地给西夏的不满。

        只要这个风声放出去了,自然会被“有心人”听到,稍稍有点政治智慧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选择“站队”和进行“风险投资”的机会。相信到那个时候,自然会有大臣站出来反对司马光了。

        因为反对司马光可以讨好皇帝,即使现在的皇帝还只是一个孩子,但总有长大的一天吧?

        至于找谁做那个放风声的人赵煦也已经考虑好了,他觉得苏大胡子比较适合这个“艰巨”的任务。因为苏轼是帝师,他放出来的消息可信度有保证,才会有人相信。

        除了上述两手之外,如果事情没有按照他的预想展,赵煦还有一个“杀招”:就是把那批在汴京国子监读书的年轻人动起来。让他们出来反对割地。年轻人嘛,血气方刚,总是比较容易冲动的。

        (本章完)


  https://www.dldwx.cc/xs/124912/58054819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dldwx.cc。都来读手机版阅读网址:m.dld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