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 > 我能编辑地球 > 第177章 院士表示不信

第177章 院士表示不信


胡扬说出来的数字,可真是把四位华国顶级的科研大牛给吓得不轻。

        一亿五千万度是什么概念,只要稍微了解一下核聚变的发生原理就知道了。

        核聚变的发生条件是非常苛刻的,需要超高压和超高温。不是说高压锅这种高压高温,而是高如太阳内部的几千亿个大气压和1500万度以上的高温!

        太阳就是一个巨大的核聚变产地,它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核聚变,就是因为它的内部气压以及温度满足核聚变的要求。

        而我们人类要想模仿太阳制造出一个人造太阳来,就必须也要满足相应的要求。

        就算是氢弹这种失控核聚变,也需要先用原子弹爆炸产生的巨大能量来触发核聚变的要求,接着氢弹才会跟着爆炸。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原子弹,也就无所谓氢弹了。

        而可控核聚变,则面临着更高的要求。

        因为要可控,所以不能再用原子弹来触发核聚变条件,所以这要求着科学家们用更为精准的技术来解决问题。

        太阳内部的几千亿大气压的高压,人类目前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而压力达不到,就只能提高温度。

        太阳内部只需要1500万度就能进行的核聚变,在地球上就需要一亿度以上!

        而有点知识的人都了解,这世间是没有任何一种物质能装载一亿度以上高温的。人类已知的熔点最高的物质铪合金,也才堪堪达到4000度左右,连前者的零头都够不着。

        所以科学家想办法不让核燃料接触到边界,也就是说让它们浮在空中,这样一亿度以上的高温核燃料就能存在了。

        而这就是EAST装置的核心概念,利用电磁场的约束,让核燃料在一个环形空间中高速旋转,这样它们就能漂浮在空中。

        但就算是不直接接触,容器的内部也会面临着高达几千万度以上的高温。

        仅仅就是这一个温度问题,就消耗了全球科学家近几十年的光阴。

        随着科技的发展,耐热材料和耐热技术逐渐提高,但依旧达不到核聚变所需的使用标准。

        现在你胡扬突然说已经研究出了能耐受一亿五千万度以上温度的材料?会不会太夸张了?!

        精通材料学的于禁老院士眯起了眼睛,迟疑道:“小胡,这你可开不得玩笑呀!这可是关乎核聚变进展的大事,不能乱说的。”

        核物院EAST项目的负责人钱达民院士显然也不太相信。

        传热原理他是知道的,现目前全球大多数EAST装置也是使用的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但能解决一亿五千万度,这简直闻所未闻啊!

        “等一下,”于禁像是想起来什么,摸着下巴分析道,“小胡,你们地心科技是不是打算用石墨烯来配合传热?”

        经他这么一说,另外几人也反应过来。

        石墨烯作为材料之王,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它的导热率是目前已知材料中最高的,比排在第二的金刚石还要高三倍以上。

        科学家们也不是没考虑过将石墨烯用在EAST中。但在超高温下,石墨烯的性质极不稳定,容易氧化,容易与相邻金属发生反应等等,完全没法用。

        见胡扬还真点头了,几人顿时一阵失望。

        钱达民虽说失望,但为了不让胡扬尴尬,还是问道:“用石墨烯的话,你们怎么考虑稳定石墨烯的性质呢?”

        胡扬也知道这些老院士们在担心什么,不由笑道:“超高温下,石墨烯的性质稳定问题,我们已经很好的解决了。”

        事实上,这个解决办法还是胡扬从一代核聚变电厂技术中拆解出来的。

        放在事物列表中,这个办法不值一提。但要拿到现目前的地球上,足够碾压一切了。

        听到胡扬这么说,钱达民心中熄灭的小火苗再次燃烧了起来:“小胡,你们已经成功验证过了?!”

        “暂时还没有进行最后的验证。”胡扬摇摇头,解释道,“目前这个项目已经进入到最后的研制阶段。等到实验成品出来时,地心科技愿意让核物院来进行测试。”

        东西现在还在胡扬脑袋里放着呢,自然只能这么说了。

        钱达民听到前一句话时就已经微微摇头了,而听到后面一句话,他也只是微笑着表示可以接受,并未有更多的欣喜之情。

        耐热材料的话题,就在这么不尴不尬的情况下结束了。

        不过这倒是不影响胡扬在四位院士心目中的形象,毕竟胡扬的众多事迹都在那儿摆着呢。

        仅此石墨烯供应一项,就能让胡扬在他们这儿受到礼遇。

        关于石墨烯的供应,钱达民还特地让人拟了一份特供合同让双方签字确认。

        这倒不是说钱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是为了使流程更加规范。毕竟这是国家级的项目,必须要正规化才行。

        胡扬知道这一层意义,所以也并不介意。

        等参观完核物院后,接下来便该解决回蓉城前留下的问题了。

        胡扬陪着陈政学、于禁以及袁忠森三位院士,深入的探讨了关于石墨烯产业的规划和发展。

        其中,胡扬也将自己准备实行歧视性供应策略的想法说了出来。

        三位院士都是科研界的,不太懂政治和经济这些领域。但经过胡扬的简单分析后,也觉得这个想法比较不错,便答应帮胡扬向上面提点两句。

        后面陈政学又说到了助力支架问题上,没好气的问胡扬到底何时才开始进行第二代助力支架的开发。

        胡扬说第二代助力支架的开发已经快完成了,只等石墨烯量产以及石墨烯基电池投产以后,差不多就能进行试生产。

        陈政学对此非常高兴,嘱咐胡扬尽快完成这项工作。

        谈话中,几人还进行了各个方面的学术探讨。

        几位院士对于胡扬的博学,简直是目瞪口呆,其透露出来的能力,已经不亚于一名资深博士了。

        于禁甚至动了要将胡扬招进华科院当一名高级研究员的念头,不过下一刻就放弃了。

        人家胡扬年仅20岁不到就创下了十几亿的资产,凭什么要跑到华科院去当一名苦逼研究员?

        还是华科院院长夏学强说得好,现在时代变了,科研什么的还是逐渐交由民间来解决吧,不能再让中央独大了。否则华国的科技发展脚步终究会被限制啊!

        ps:感谢“long1897”、“殷灵的心”、“又阝”三位书友的打赏!

        我胡汉三又回来啦!(未完待续。)

        :。:


  https://www.dldwx.cc/xs/106628/54574292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dldwx.cc。都来读手机版阅读网址:m.dldwx.cc